[实用新型]极耳、极耳组件及电芯有效
申请号: | 202021773083.5 | 申请日: | 2020-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336674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发明(设计)人: | 张玉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卡耐新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528 | 分类号: | H01M50/528;H01M50/40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14 | 代理人: | 陈卓宏 |
地址: | 20180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极耳 组件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极耳、极耳组件及电芯,上述极耳包括第一绝缘体、第二绝缘体和具有相互背离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极耳本体,极耳还包括连接于极耳本体的第一表面上的第一绝缘隔片和连接于极耳本体的第二表面上的第二绝缘隔片,第一绝缘体的相对两侧部与第二绝缘体的相对两侧部对应接合,以将第一绝缘隔片、第二绝缘隔片和极耳本体包覆,上述极耳中的第一绝缘隔片或第二绝缘隔片既可有效阻隔毛刺与极耳本体相接触,也可有效阻隔渗透第一绝缘体或第二绝缘体的电解液与极耳本体相接触,从而有效避免电芯出现绝缘失效的情况,大幅提高电芯的绝缘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提供一种极耳、极耳组件及电芯。
背景技术
电芯具有正极和负极,电芯的极耳就是将电芯的正极和负极向外引出的金属导体,电芯的极耳与电芯的铝塑膜的接合部位上一般包覆有极耳胶,以防止极耳与铝塑膜相接触而导致电芯发生短路。
然而,在电芯制造过程中,电芯的各部件或各部件之间的连接部位均容易产生毛刺,而在电芯封装工序中,需要对极耳与铝塑膜的接合处进行加热,此时极耳胶软化,毛刺容易将刺破极耳胶,使极耳与电芯中的其它部件相接触或者使电芯中的电解液渗入极耳胶内并且与极耳相接触,导致电芯的绝缘性能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极耳、极耳组件及电芯,旨在解决现有的电芯的绝缘性能较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极耳,包括第一绝缘体、第二绝缘体和具有相互背离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极耳本体,极耳还包括连接于极耳本体的第一表面上的第一绝缘隔片和连接于极耳本体的第二表面上的第二绝缘隔片,第一绝缘体的相对两侧部与第二绝缘体的相对两侧部对应接合,以将第一绝缘隔片、第二绝缘隔片和极耳本体包覆。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极耳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电芯制造过程中,即使毛刺将极耳的第一绝缘体或第二绝缘体刺破,极耳中的第一绝缘隔片或第二绝缘隔片既可有效阻隔毛刺与极耳本体相接触,也可有效阻隔渗透第一绝缘体或第二绝缘体的电解液与极耳本体相接触,从而有效避免电芯出现绝缘失效的情况,大幅提高电芯的绝缘性能。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第一绝缘隔片包括第一金属片和第三绝缘体,第一金属片通过第三绝缘体连接于极耳本体的第一表面,第二绝缘隔片包括第二金属片和第四绝缘体,第二金属片通过第四绝缘体连接于极耳本体的第二表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效提高第一绝缘隔片和第二绝缘隔片的阻隔强度,更有效阻隔毛刺与极耳本体相接触,进一步提高电芯的绝缘性能。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第一绝缘隔片包括第一塑料片和第一粘接体,第一塑料片通过第一粘接体连接于极耳本体的第一表面,第二绝缘隔片包括第二塑料片和第二粘接体,第二塑料片通过第二粘接体连接于极耳本体的第二表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有效保证第一绝缘隔片和第二绝缘隔片的阻隔强度的情况下,有效提高第一绝缘隔片和第二绝缘隔片的抗腐蚀性能,从而进一步提高电芯的绝缘性能。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极耳本体的相对两侧部均具有第一斜面,第一斜面与第一表面呈夹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效提升极耳本体与第一绝缘体之间及极耳本体与第二绝缘体之间的复合效果,同时可将极耳本体的相对两侧部上的尖角去除,避免极耳本体的相对两侧部上的尖角将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刺破,从而进一步提高电芯的绝缘性能。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极耳本体的相对两侧部均具有第二斜面,第二斜面与第一斜面相向倾斜,第二斜面与第二表面呈夹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更有效地提升极耳本体与第一绝缘体之间及极耳本体与第二绝缘体之间的复合效果,同时可将极耳本体的相对两侧部上的尖角去除,更有效避免极耳本体的相对两侧部上的尖角将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刺破,从而进一步提高电芯的绝缘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卡耐新能源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卡耐新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77308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