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阳极炉余热利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1782103.5 | 申请日: | 2020-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359635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2 |
发明(设计)人: | 魏晓玲;武卫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B15/04 | 分类号: | C22B15/04;C22B15/14;F27D17/00 |
代理公司: | 成都弘毅天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30 | 代理人: | 赖林东 |
地址: | 730990 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阳极 余热 利用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阳极炉余热利用装置,涉及阳极炉节能改造技术领域,包括内外设置的内筒体和外壳,内筒体和外壳之间形成密封夹层,所述外壳的下端设有通往夹层的空气进气管道,外壳的上端设有通往夹层的空气出气管道,所述空气进气管道与空气出气管道的夹层内设有将夹层分割成螺旋通气道的螺旋导向片。本实用新型夹层内设置的螺旋导向片,使得空气进气管道与空气出气管道的夹层形成一条自下而上螺旋气流通道,确保进入的常温空气由下至上,增加了换热面积以及冷空气在换热装置中的逗留时间,提高了换热效率,能将常温空气加热到100℃~250℃,换出的热空气直接用于燃烧器助燃,热量回收量提高了至少30%。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阳极炉节能改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阳极炉余热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工业炉窑,一般烟气带走的热量占总供热量10%~60%,因此回收利用烟气的余热是节能减排所必备的手段。通常,当烟气温度高于400℃就有回收价值,而精炼铜反射炉(阳极炉)下降烟道的排烟温度约800℃~1000℃,有时甚至达到1100℃,烟气量约为9000m3/h,若烟道气直接进入下一处理程序,也要进行降温处理,因此阳极炉的烟气热量回收极有价值,也减少了后续处理的热量负载。
由于阳极炉排放的烟气,具有低氧、高二氧化碳、含硫等杂质的特点,因而不能直接回收进炉体中,阳极炉也需要新鲜干净的空气进入,才能维持正常反应,因而其热量回收需要用到换热设备,但现有技术提供的夹套辐射式换热器,热烟气走内腔,冷空气走夹层,由于阳极炉对空气气量有要求,因而在冷空气进入换热器前需要经压缩机压缩,气压加大后使得冷空气在夹层中的逗留时间较短,进而影响换热时间,使得换热效率低下,冷空气经换热器换热后往往达不到预期温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阳极炉余热利用装置,以解决现有换热设备换热效率低下、冷空气不能达到预期温度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阳极炉余热利用装置,包括内外设置的内筒体和外壳,内筒体和外壳之间形成密封夹层,所述外壳的下端设有通往夹层的空气进气管道,外壳的上端设有通往夹层的空气出气管道,所述空气进气管道与空气出气管道的夹层内设有将夹层分割成螺旋通气道的螺旋导向片。
本实用新型中,在阳极炉下降烟道安装阳极炉余热利用装置,阳极炉余热利用装置采用套筒结构(详见附图),高温烟气由上至下进入换热器内筒体,常温空气由下至上进入装置的夹层,夹层内设置的螺旋导向片,使得空气进气管道与空气出气管道的夹层形成一条自下而上螺旋气流通道,确保进入的常温空气由下至上,增加了换热面积以及冷空气在换热装置中的逗留时间,提高了换热效率,能将常温空气加热到100℃~250℃,换出的热空气直接用于燃烧器助燃,热量回收量提高了至少30%。
作为优选地,所述外壳外包覆有隔热层,减少不必要的热量散失。
作为优选地,所述内筒体、外壳以及螺旋导向片的材质为铜或铝,耐高温且热传导系数高,铜的熔点高达1083℃,铝的熔点虽然只有660℃,但在空气中会形成一层致密的Al2O3,熔点高达两千多度,也能使用本申请耐高温、高热传导的要求。
作为优选地,所述内筒体内设有将内筒体分割成呈上下分布的腔体的挡片,所述挡片上设有通风孔,每块挡片的通风孔错开设置,增加烟道气在内筒体中的停留时间,同时,设置的挡片也能起到热传导的效果,热量回收效率又能提高10~2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开发利用烟气余热资源,加装辐射式换热器,由烟气热量换出热风,供燃烧器配风使用,由热风助燃,是降低燃料消耗的有效途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78210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