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河道硬质胶状黏土质板结淤泥的破碎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1786599.3 | 申请日: | 2020-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235843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5 |
发明(设计)人: | 沈卫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阿鲁达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F5/28 | 分类号: | E02F5/28;E02F3/88;E02F3/92 |
代理公司: | 扬州云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389 | 代理人: | 罗雄燕 |
地址: | 225000 江苏省扬州市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河道 硬质 胶状 黏土 板结 淤泥 破碎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河道硬质胶状黏土质板结淤泥的破碎装置,涉及河道淤泥处理技术领域,包括钢管、水泵以及浮船,钢管由若干管段由上至下依次拼接而成,钢管竖向伸入至河底,钢管的底部与河底贴合,钢管的顶部连接水泵,水泵和钢管通过延伸支架固定在浮船上。本实用新型能有快速有效地对硬质胶状黏土质板结淤泥进行破碎,破碎效果好,工作效率高,且不会对破碎设备造成损伤。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河道淤泥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河道硬质胶状黏土质板结淤泥的破碎装置。
背景技术
河道疏浚工程中需要对河底的淤泥进行清除,常用的设备一般采用绞吸船对河底淤泥进行切割或搅动等实现对淤泥的清除,但是由于某些特定地貌条件的河底淤泥呈硬质胶状黏土质板结淤泥。现有的技术比如绞吸船处理上述淤泥时,一来黏土会沾满铰刀头,影响出土效率,甚至会无法工作,二来对于该种淤泥,绞吸船的绞吸破坏力很小,工作效率很低,而且很容易损伤到绞刀,导致设备损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河道硬质胶状黏土质板结淤泥的破碎装置,能有快速有效地对硬质胶状黏土质板结淤泥进行破碎,破碎效果好,工作效率高,且不会对破碎设备造成损伤。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河道硬质胶状黏土质板结淤泥的破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钢管、水泵以及浮船,所述钢管由若干管段由上至下依次拼接而成,所述钢管竖向伸入至河底,钢管的底部与河底贴合,钢管的顶部连接水泵,所述水泵和钢管通过延伸支架固定在浮船上。
优选地,所述相邻两管段之间通过法兰盘连接。
优选地,所述钢管的直径为15-25cm。
上述破碎装置的使用方法为:将河道按网格状划分为多个区域,测量每格区域的水深;按各格区域的水深准备相应长度的钢管,每根钢管配备一水泵;将钢管竖向伸入对应的区域内,钢管底部贴合于河底部,钢管顶部连接水泵的输出端,水泵的输入端进河水,水泵和钢管均通过延伸支架固定在浮船上;启动水泵,利用高速水流对河底的淤泥进行冲击,完成破碎作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相较于传统的绞吸船,作业更加方便快捷,能有快速有效地对硬质胶状黏土质板结淤泥进行破碎,经实测破碎效果优异,工作效率高,且不会对破碎设备造成损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破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钢管1、水泵2、浮船3、管段4、延伸支架5、法兰盘6。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河道硬质胶状黏土质板结淤泥的破碎装置,包括钢管1、水泵2以及浮船3,钢管1由若干管段4由上至下依次拼接而成,钢管1竖向伸入至河底,钢管1的底部与河底贴合,钢管1的顶部连接水泵2,水泵2和钢管1通过延伸支架5固定在浮船3上。
上述相邻两管段4之间通过法兰盘6连接。
上述钢管1的直径为15-25cm。
上述破碎装置的使用方法为:将河道按网格状划分为多个区域,测量每格区域的水深;按各格区域的水深准备相应长度的钢管1,每根钢管1配备一水泵2;将钢管1竖向伸入对应的区域内,钢管1底部贴合于河底部,钢管1顶部连接水泵2的输出端,水泵2的输入端进河水,水泵2和钢管1均通过延伸支架5固定在浮船3上;启动水泵2,利用高速水流对河底的淤泥进行冲击,完成破碎作业。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阿鲁达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扬州阿鲁达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78659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