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双线隧道的排烟救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1792971.1 | 申请日: | 2020-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238936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2 |
发明(设计)人: | 袁松;冉龙洲;郑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F1/00 | 分类号: | E21F1/00;E21F1/04;E21F1/08;E21F17/103;E21F11/00;E21F17/18;E21D9/14;E21D9/00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余翔 |
地址: | 6100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双线 隧道 救援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双线隧道的排烟救援系统,排烟救援系统包括左线隧道、右线隧道、排烟横洞和风机,排烟横洞包括连接段和排烟段,连接段水平布置在左线隧道和右线隧道之间;排烟段与连接段同水平布置,一端与右线隧道连通,另一端布置有与外界连通的排烟口;本实用新型的排烟横洞具备双线隧道排烟、联络救援和隧道施工三种功能,功能强大,大大降低了施工难度和施工周期,充分发挥了排烟横洞在隧道施工期和运营期间的多项职能,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公路隧道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双线隧道的排烟救援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通过隧道时,会不断的向隧道内排放废气。当隧道比较短时,受自然风和交通风的影响,废气在隧道内积聚浓度不高,随时间推移随风飘散;当隧道较长时,废气会在隧道内积聚,废气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影响人的舒适度,降低隧道内的能见度。同时,机动车在公路隧道内可能发生火灾等事故排放浓烟,隧道内烟气浓度大,需尽快排出隧道外。目前公路隧道相关规范要求,烟气在隧道行程不宜大于5km,也就是说,对于长度大于5km的高速公路隧道,需设置排烟系统。
图1和图2示出了现有技术的排烟系统,右线隧道通过排烟横洞与外界连通,左线隧道通过连接风道与排烟横洞连通,连接风道需上跨右线隧道与排烟横洞连接,左线隧道内的烟气依次通过连接风道和排烟横洞进行排放。但是,连接风道设置距离较长、造成施工规模较大,连接风道弯度大,影响烟气流通;此外,由于左线隧道和右线隧道的间距较小,普遍间隔为30m,就造成了连接风道的纵坡较大,坡度可达到40°,造成施工难度大;再者,连接风道上跨右线隧道,其施工爆破震动对下方已经施工完毕的右线隧道影响较大,为了避免震动影响,要么控制爆破,要么增加二者的间距来增大纵坡,两种方式均会增加施工难度。
传统隧道的施工流程为:先施工左线隧道和右线隧道,待左线隧道和右线隧道施工完毕后再施工排烟系统。可以看出,传统对于左线隧道和右线隧道只能单向施工,造成施工周期长、造价高;
现有技术中,中国专利CN206179212U一种自动开门系统,具体包括:舵机,设置于门禁系统开关旁,且与可以发出控制信号的Arduino板硬件部分相连;红外发射器,通过红外信号与红外线接收器相连;红外线接收器,与可以接收其信号的Arduino板硬件部分相连; Arduino板,为开源电子原型平台,包含硬件和软件。当有访客欲通过门禁系统进入,位于门禁系统内的人只需按下遥控器的按钮,红外线接收器接收到数据并传入Arduino板的处理器中,再由Arduino板控制舵机,让舵机旋转代替人手按下按钮。交通监控系统和火灾监控系统也是现有技术中比较常见和比较成熟的监控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传统隧道施工周期长和排烟系统施工难度大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双线隧道的排烟救援系统。中国专利CN206179212U的自动开门系统和现有技术的交通监控系统、火灾监控系统为本实用新型所借鉴。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用于双线隧道的排烟救援系统,包括用于车辆通行且相互平行的左线隧道与右线隧道、用于排出左线隧道和右线隧道内烟气的排烟横洞和风机,所述排烟横洞包括:
连接段,水平布置在左线隧道和右线隧道之间,且连通左线隧道和右线隧道,用于排出左线隧道内的烟气;
排烟段,与连接段同水平布置,一端与右线隧道连通,另一端布置有与外界连通的排烟口,用于排出左线隧道和右线隧道内的烟气;
所述风机布置在排烟段靠近排烟口的一侧或排烟口外侧,用于抽取排烟段内的烟气。
左线隧道和右线隧道内的废气或烟气通过排烟横洞的风机,将废气或烟气排出到外界,保持隧道内的空气质量和可见度,有利于保证隧道行车安全。相比于传统排烟系统的设置方式而言,本实用新型通过水平布置的连接段替代传统弯曲的连接风道,缩短了连接段的距离,同时水平布置的连接段更加平直,避免了纵坡施工,降低了施工规模和施工难度;也避免了施工爆破震动对下方已经施工完毕的隧道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79297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辅助游泳装备
- 下一篇:一种宽响应频带质点振速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