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海上分布式智能远传能源监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1799456.6 | 申请日: | 2020-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318616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滨;卢迪;张龙;王永昌;卢鸿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海油总节能减排监测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7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上 分布式 智能 能源 监测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部署在同一片海域的分布式智能远传能源监测系统,其包括现场设备层、通讯网络层、系统展示层;所述的现场设备层主要包含数据接入系统、数据录入端以及智能仪表;所述的通讯网络层主要包含工业以太网交换机、通讯管理机等通讯传输装置;所述的系统展示层包含监测主机、工作站等能源监测装置。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海上分布式智能远传能源监测系统,实现海上平台生产过程能耗数据的采集、监测,实现对耗能设备的能效分析,继而提出针对性的节能改造措施和方案,为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提供技术基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源监测系统,尤其涉及一种海上分布式智能远传能源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海上平台作为海洋石油开采的核心生产设施,消耗的主要能源为原油、天然气、电能、热能等。海上平台的能源设计以最大程度满足安全生产需求为主,对于能源的消耗量缺乏综合考虑,这带来了主要能耗设备负载偏低、电能质量不高、能源浪费等不利因素。同时,目前我国海洋石油平台生产过程中,对于能源数据的管理大部分处于比较粗放的状态,海上平台对各生产环节的能源消耗缺乏系统监测,无法实现精细化管理和单位产量能耗考核。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已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海上分布式智能远传能源监测系统,实现海上平台生产过程能耗数据的采集、监测,并实现监测结果的远程传输,实现能源精细化管理。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海上分布式智能远传能源监测系统,该系统包括井口平台、中心平台和陆地终端;所述井口平台和所述中心平台通过海底光纤通讯,所述中心平台和所述陆地终端通过微波通讯;所述井口平台包括分设在各个井口上的井口现场设备层和井口通讯网络层,所述井口现场设备层和所述井口通讯网络层通过以太网通讯电缆通讯;所述中心平台包括通过以太网通讯电缆通讯的中心现场设备层、中心通讯网络层和中心系统展示层;所述陆地终端包括通过以太网通讯电缆通讯的陆地通讯网络层和陆地系统展示层,所述井口现场设备层,所述中心平台现场设备层为相同结构,所述井口通讯网络层,所述中心通讯网络层和所述陆地通讯网络层为相同结构,所述中心系统展示层和所述陆地系统展示层为相同结构。
进一步的,通信网络层包括通过以太网通讯接口互相连接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通讯管理机,以太网通讯接口和无线终端。
进一步的,系统展示层包括监测主机,工作站和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所述的监测主机和所述工作站通过以太网通讯电缆接入所述工业以太网交换机。
进一步的,所述现场设备层包括数据接入系统,数据录入端和智能仪表,所述数据接入系统包括PMS系统、DCS系统、PLC、电能质量监测装置和马达保护器,所述数据录入端、所述PMS系统、所述DCS系统、所述PLC、所述电能质量监测装置通过以太网通讯电缆连接所述以太网通讯接口,所述智能仪表和所述马达保护器通过RS485总线通讯接口与所述以太网通讯接口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智能仪表为RTU、DTU连接的智能仪表。
进一步的,RTU、DTU连接的智能仪表通过RS485接口、Modbus、M-bus、 645、IEC61850或TCP/IP任一标准协议接入。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PMS系统、DCS系统、PLC系统采用OPC或MODBUS 通讯协议接口。
进一步的,所述监测主机采用2U机架式服务器,内存容量至少2*16GB RDIMM,标配硬盘容量至少6*1.2TB和集成双千兆以太网口配置。
进一步的,所述以太网通讯电缆采用RS485/RS422、超5类双绞线低烟无卤护套铠装电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海油总节能减排监测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海油总节能减排监测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79945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