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平台化前副车架有效
申请号: | 202021800902.0 | 申请日: | 2020-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240134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6 |
发明(设计)人: | 刘紫平;张红业;袁德文;王朕峰;戴英彪;王鑫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00 | 分类号: | B62D21/00;B62D21/02 |
代理公司: | 深圳众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25 | 代理人: | 谭果林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平台 化前副 车架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平台化前副车架,包括前副车架本体,前副车架本体包括底板、前上板、后上板、左上板和右上板,前上板底板焊接形成前横梁,后上板与底板焊接形成后横梁,左上板与底板焊接形成左纵梁,右上板与底板焊接形成右纵梁,前上板、后上板、左上板和右上板在底板的中心处围合形成容纳转向机放置的凹槽。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平台化前副车架中的前副车架本体是由一块底板和四块上板焊接而成,相较于传统结构通过钣金件拔模成型的设计方式,可以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形成最大的空间避让用于放置转向机,该连接方式也更加有利于底盘和前机舱各个零件的布置,可实现车型之间的升级和衍生,节约新车型的研发时间和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底盘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平台化前副车架。
背景技术
随着国内汽车品牌的竞争日趋激烈,顾客对于汽车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能够在有限的研发经费中,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车型,是汽车研发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汽车研发过程中,每一款新的车型都需要重新研发一套新的底盘结构,其中前副车架就是底盘零部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连接车身、发动机悬置以及悬架等零件,可以减少路面的振动以及噪音等激励向车身传递,同时还可以提高悬架的刚度,使得车身可以获得更好的舒适性和稳定性。因此,在一款新的车型的研发过程中,前副车架结构的研发设计需要耗费较多的研发经费和研发周期。
在中国专利文献公开号为CN201820377604.1中提供了一种前副车架总成。该前副车架总成存在以下缺陷:第一,前副车架主体的上下板为整块钣金冲压成型,其羊角处和车身安装点套管直径较大,不利于布置稳定杆,并且该前副车架主体仅适用于一种转向机类型,不利于平台化车型的升级和衍生,若该前副车架总成的周边边界条件发生变化,该前副车架的整体结构就需要重新研发,重新开发模具、检具和焊接工装,所需投入的研发成本较高;第二,该前副车架的前侧无防撞梁吸能结构,不能很好的吸收汽车冲击过程中由于碰撞所产生的能量,在日趋严格的汽车安全法规的碰撞要求中无法满足碰撞要求为汽车乘员舱提供有效地保护;第三,该前副车架上的后侧安装点加强板、稳定杆安装支架等部件分别用不同钣金散件焊接在前副车架主体上,在焊接过程中容易在前副车架主体处出现裂缝,并且焊接的精度差,成本高。
综上所述,现有的前副车架总成的设计大多仅能适用于一款转向机等配套的设备,无法满足平台化升级和衍生的需求,并且前副车架的吸能结构不足,也无法满足碰撞安全性能的要求,同时,前副车架上多个连接点通过焊接固定时的焊接精度低、成本高且容易在前副车架主体上产生裂缝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前副车架总成无法平台化升级和衍生,碰撞性能差、多个部件之间焊接容易在主体上出现裂缝且焊接精度低、成本高的缺点,提供一种平台化前副车架。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平台化前副车架,包括前副车架本体,所述前副车架本体包括底板、前上板、后上板、左上板和右上板,所述前上板与所述底板焊接形成前横梁,所述后上板与所述底板焊接形成后横梁,所述左上板与所述底板焊接形成左纵梁,所述右上板与所述底板焊接形成右纵梁,所述前上板、所述后上板、所述左上板和所述右上板在所述底板的中心处围合形成容纳转向机放置的凹槽。
进一步地,还包括一对固定于所述底板上、分别位于所述前上板前侧两端的羊角安装支架,所述羊角安装支架的底部焊接于所述底板上,顶部焊接有羊角安装套管。
具体地,所述羊角安装套管在远离所述羊角安装支架的一侧设置有由上至下贯穿所述羊角安装套管的缺口。
进一步地,还包括一对设置于所述前副车架本体前方的摆臂前安装支架和一对设置于所述前副车架本体后方的摆臂后安装支架组。
进一步地,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前副车架本体前方的前防撞梁,所述前防撞梁包括一对分别由所述左上板和所述右上板的前端向前方延伸的小纵梁以及连接两个所述小纵梁的前加强横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8009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扫描的重心测量装置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离在线一体智能模块及其台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