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油气回收泵有效
申请号: | 202021804876.9 | 申请日: | 2020-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21283282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发明(设计)人: | 葛理八;江海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海博石油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7D7/62 | 分类号: | B67D7/62;B67D7/8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浩东律师事务所 11499 | 代理人: | 李琼 |
地址: | 3251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气 回收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油气回收泵,其技术方案要点包括有泵头以及与泵头相适配的电机组件,所述泵头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与储油罐和油气回收管相互连接的出口端和进口端,出口端和进口端通过设置活塞组件相互连接,泵头上设置有与其相适配的泄压管,泄压管的两端分别与出口端和进口端相互连通,泄压管与出口端的连接处设置有泄压阀,泄压管与进口端连接处设置有单向截止阀,泵头上还设置有与泄压管相适配的降温结构,且出口端和进口端靠外一侧还设置有阻火器。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安全可靠,有效减少出口端的压力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回收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气回收泵。
背景技术
随着当前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机动车的保有量也在迅速的增长,与此同时油气对环境的污染也与日俱增,尤其是在燃油的灌装、运输、储存、发油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挥发,挥发到大气中的油气,形成光化学烟雾,即污染了大自然环境又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同时还存在着易引起火灾和爆炸的严重安全隐患。
为了改变油气对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各加油站普遍采用油气回收油气回收管,在对车辆加油时将油气回收到储油罐内,再通过特殊的工艺将油气转换成液态的燃油,这样就不但保护了环境,也大大的节省了能源,而要实现对油气的回收,需要在油气回收管进口管道上安装油气回收泵。
油气回收油气回收管通过输油管和油气回收管与储油罐连通,油气回收管的通道中串联油气回收泵,油气回收泵的进口端与油气回收油气回收管的油气回收管,出口端与储油罐连通,实现将加油时油气回收管端产生的油气回收到储油罐中。
但在油气回收的过程中,持续的油气回收会使得油罐内压力升高,容易对与储油罐连接的出口端造成损坏,甚至影响储油罐整体的安全。同时电机及泵体的持续工作产生热量,而热量会增加油气的间隙,进而提高回收油气的压力。因此,对现有的油气回收泵进行改进是非常必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油气回收泵,具有结构简单,安全可靠,有效减少出口端的压力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油气回收泵,包括有泵头以及与泵头相适配的电机组件,所述泵头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与储油罐和油气回收管相互连接的出口端和进口端,出口端和进口端通过设置活塞组件相互连接,泵头上设置有与其相适配的泄压管,泄压管的两端分别与出口端和进口端相互连通,泄压管与出口端的连接处设置有泄压阀,泄压管与进口端连接处设置有单向截止阀,泵头上还设置有与泄压管相适配的降温结构,且出口端和进口端靠外一侧还设置有阻火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泄压管将出口端和进口端相互连通,并设置泄压阀和单向截止阀,使得出口端的油气压力过大时,泄压阀打开将油气通过泄压管重新输送到进口端,有效避免出口端和储油罐内压力过大,安全可靠,同时降温结构降低泄压管内油气的温度,进而降低油气的压力,保证油气回收泵的正常使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降温结构靠近所述泄压管一侧,且降温结构包括有若干均匀排列的散热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散热片对泵头整体以及泄压管进行散热,从而降低泄压管内油气的温度,进而降低油气的压力,安全可靠,保证油气回收泵的正常使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降温结构还包括有依次首尾连接的降温管、输液泵和冷却腔,降温管为螺旋式结构设置,且降温管套置于所述泄压管外侧,冷却腔内填充有冷却液。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输液泵将冷却腔内的冷却液输送到降温管中,并不断循环,有效降低泄压管内油气的温度,进而降低油气的压力,安全可靠,保证油气回收泵的正常使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口端和进口端还分别设置有压力调节阀和减压阀,且压力调节阀和减压阀分别位于所述阻火器向内一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海博石油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海博石油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80487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