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微型无引线大振幅扬声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21825283.0 | 申请日: | 2020-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266032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5 |
发明(设计)人: | 饶利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强乐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9/06 | 分类号: | H04R9/06;H04R9/02;H04R7/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凯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59 | 代理人: | 高观清 |
地址: | 52840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型 引线 振幅 扬声器 | ||
一种微型无引线大振幅扬声器,涉及扬声器技术领域,包括自上往下依次设置的振膜、音圈、支架、华司、主磁、侧磁以及U铁,音圈顶部与所述振膜底部粘接,振膜的四周与所述支架粘接,所述华司粘接在所述主磁顶部,所述主磁粘接在所述U铁上,所述U铁与所述支架粘接,所述侧磁对称粘接在所述主磁的前后两侧;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音圈左右两侧的用于对所述音圈形成定位的副膜,所述副膜与音圈的底部粘接,还包括两侧对称设置在所述音圈与所述支架之间的FPC板,两个所述FPC板分别与音圈左右两侧的底部粘接,所述FPC板与所述音圈接线端碰焊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在满足微型的条件下,使扬声器具有更出色的音质,以及更长的使用寿命,值得推广使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扬声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型无引线大振幅扬声器。
背景技术
扬声器是一种把电信号转变为声信号的换能器件,扬声器的性能优劣对音质的影响很大。扬声器在音响设备中是一个最薄弱的器件,而对于音响效果而言,它又是一个最重要的部件;在便携式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笔记本电脑、MP3播放器等便携式电子设备中均设置有微型扬声器模块,其将电信号转换成音频信号。
目前手机扬声器、笔记本电脑扬声器、平板电脑扬声器使用的是传统材质组装而成,有支架,振膜,音圈,华司,磁铁,U铁组成,扬声器在承受较高功率时振膜容易出现斜振问题,容易导致音圈歪斜,无法承受更大的振幅,导致声音表现不够出色;且现有的喇叭在长期震动实用时,普通的音圈引线容易出现断线导致扬声器无声、损坏的情况,因此,如何保证扬声器能承受更大的振幅,更好的声音表现,以及避免音圈引线容易断线的情况,是目前急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扬声器在承受较高功率时振膜容易出现斜振问题,容易导致音圈歪斜,无法承受更大的振幅,导致声音表现不够出色;以及圈引线容易出现断线导致扬声器无声、损坏的技术缺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微型无引线大振幅扬声器,包括自上往下依次设置的振膜、音圈、支架、华司、主磁、侧磁以及U铁,所述音圈顶部与所述振膜底部粘接,所述振膜的四周与所述支架粘接,所述华司粘接在所述主磁顶部,所述主磁粘接在所述U铁上,所述U铁与所述支架粘接,所述侧磁对称粘接在所述主磁的前后两侧;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音圈左右两侧的用于对所述音圈形成定位的副膜,所述副膜与音圈的底部粘接,还包括两侧对称设置在所述音圈与所述支架之间的FPC板,两个所述FPC板分别与音圈左右两侧的底部粘接,所述FPC板与所述音圈接线端碰焊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包括形成相互嵌套的外支架和内支架,所述外支架为框状结构,所述内支架为板状结构,所述外支架内部形成有用于安装所述内支架的嵌套空间,所述内支架内形成有用于安装所述音圈的安装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外支架底部向下对称延伸设置有若干个用于与所述U铁相配合形成限位安装的安装爪,所述U铁的四周对应设有限位槽,每一所述安装爪内侧设有卡块,所述外支架内壁设有卡板,所述卡板与所述卡块之间形成用于在上下方向限位安装所述内支架的卡槽,所述内支架的周壁对应所述安装爪位置设有避让部。
进一步的,所述卡板的底部设有若干个用于对所述内支架形成定位的凸柱,所述内支架的周壁对应设有定位槽。
进一步的,所述FPC板为“工”字状结构,所述FPC板与音圈碰焊的一侧为输出端,所述FPC板的另一侧为输入端。
进一步的,所述U铁为板状结构,所述U铁与所述FPC板对应的两侧设有支撑条,所述支撑条支撑所述FPC板的输出端。
进一步的,所述U铁的四角处设有缺角,所述缺角与上方的FPC 板输出端对应。
进一步的,所述副膜为中部具有弧状凸起的膜,所述副膜的一侧与音圈底部粘接,所述副膜的另一侧与FPC板的上表面粘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强乐电子有限公司,未经中山强乐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82528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