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针对沿岸连续分布的入河湖雨水排口的生态净化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1830947.2 | 申请日: | 2020-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260983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刘敏;左倬;琚泽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2F3/34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叶绮玲 |
地址: | 200434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针对 沿岸 连续 分布 入河湖 雨水 生态 净化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河湖雨水排口生态净化与景观提升的技术领域的一种针对沿岸连续分布的入河湖雨水排口的生态净化系统。技术方案为:排口的排水端处设置拦污网;砾石区围绕排口布置;砾石区的外围设置条形的浮动纤维湿地,浮动纤维湿地沿排口所在的护岸边顺水流方向布置;浮动纤维湿地与护岸边围成的区域内种植浮叶植物,并设置若干生态浮床;浮动纤维湿地外围的下方悬挂软围隔,软围隔包括不透水软围隔和打孔软围隔;打孔软围隔远离排口。该系统通过多级净化,层层去除入河湖雨水中的各种污染物,可利用植物搭配营造河湖景观,具有建设成本低、净化效率高、运行维护稳、景观效果佳等优点,具有很好的经济性、实用性及广泛的适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河湖雨水排口生态净化与景观提升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针对沿岸连续分布的入河湖雨水排口的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很多水体作为受纳载体污染严重,大量的黑臭水体出现,生态结构失衡,功能严重退化甚至丧失,随着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水环境的整治力度也不断加大。2011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主要污染物总量的减排;2011年1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强调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显著减少,城乡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要大幅提高;2014年5月国务院对外公布《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强调重点治理农村垃圾和生活污水;2015年4月国务院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指出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水资源管理、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保护,全面控制污染物。随着各项政策的指引,各项工程相继开展,水质将显著提升,因雨水排放导致的水体污染问题将日益凸显。
城市化的水文畸变效应不仅使得城市排水管网径流量增加,也使得雨水水质发成恶化,一场降雨事件中污染物的平均浓度不断加大,降雨伊始的雨水径流冲刷效应使得初期雨水污染严重,初期雨水中包含降雨过程空气中的颗粒物质、重金属和径流过程中散落在下垫面上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来源于大气干湿沉降、机动车排放物和固体碎屑等,污染物通过雨水及人工冲刷后经由城市排水管网进入受纳河湖水体,致使入河湖雨水污染成为城市水环境极大的威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特别是水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水环境及水生态已经成为关系民生的重要问题,是一个地区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目前有部分在排口附近放置浮床进行入河湖雨水排口净化的装置,并不适用于沿岸联系排口的生态净化,随着我国分流管网的日益完善,将有更多的雨水排口沿岸分布,因此,为保障河道、湖泊等天然水体的水环境质量,对于沿岸连续入河湖雨水排口进行有效的生态净化十分迫切。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针对沿岸连续分布的入河湖雨水排口的生态净化系统,该系统通过多级净化,层层去除入河湖雨水中的各种污染物,同时可利用植物搭配营造河湖景观,具有建设成本低、净化效率高、运行维护稳、景观效果佳等优点,体现自然、生态,具有很好的经济性、实用性及广泛的适用性。
技术方案为:一种针对沿岸连续分布的入河湖雨水排口的生态净化系统,排口的排水端处设置拦污网;砾石区围绕排口布置;砾石区的外围设置条形的浮动纤维湿地,浮动纤维湿地沿排口所在的护岸边顺水流方向布置;浮动纤维湿地与护岸边围成的区域内种植浮叶植物并设置若干生态浮床;浮动纤维湿地外围的下方悬挂软围隔,软围隔包括不透水软围隔和打孔软围隔;打孔软围隔远离排口。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拦污网为尼龙绳编织网,罩于排口的排水端。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砾石区与排口间留有空间。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砾石区内填充的砾石粒径8cm至10cm,厚度低于常水位20cm。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浮动纤维湿地以高分子复合纤维为种植载体。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软围隔为塑料布。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浮叶植物为铜钱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83094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