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群居蝗虫保卵笼有效
申请号: | 202021838934.X | 申请日: | 2020-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315355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发明(设计)人: | 魏丽亚;李静;王笑笑;周梦;王彤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国域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12 | 代理人: | 张莉静 |
地址: | 071002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群居 蝗虫 保卵笼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群居蝗虫保卵笼,包括呈立方体形的箱体,在箱体两侧面的生态板上均设有透气窗口,在所述透气窗口处安装有不锈钢金属网;在箱体的顶面下侧设有照明灯;在箱体正面的上部设有可横向侧开的亚克力透明板,在箱体正面的中部设有可横向侧开的不锈钢金属网;在所述箱体的下部设有可由箱体正面下部抽出的金属抽屉,在金属抽屉上方的箱体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的前半部分为不锈钢板,隔板的后半部分为不锈钢金属网,在隔板的不锈钢板上设有1~3个用于容纳沙盆的圆形孔洞。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避免蝗虫逃逸,操作方便,避免蝗虫排泄物堆积,保证了蝗虫产卵环境稳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蝗虫饲养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群居蝗虫保卵笼。
背景技术
蝗虫,俗称“蚂蚱”,属昆虫纲,直翅目,具有多个科属。其中,飞蝗在我国分布范围最广,是造成我国蝗灾的最主要飞蝗种类,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农业害虫。
目前,为更好的研究蝗虫习性,了解蝗虫繁殖特点以及获取蝗虫虫卵等等,以更好的将研究结果反馈到农业害虫防治中;科研人员多通过在野外抓取一定数量的蝗虫在实验室内进行饲养,实验室将蝗虫饲养在特定的饲养笼内。
现有的群居蝗虫保卵笼,其整体为金属(不锈钢)和塑料板材构成的立方体,具体描述如下:
(1)正面为不锈钢金属网,供笼内外空气流通,可通过侧边锁扣打开,便于观察蝗虫和使用完毕后的清理工作。
(2)笼左右两侧为塑料板材,其居中位置各开一个正方形门洞,外部有金属门栓。右侧的门洞从内侧固定一个带抽绳的布套,用于向笼内放置蝗虫、饲料(小麦苗)、盛有沙土的花盆(用以保卵)等;左侧门洞作为备用,常规状态下不会使用。
(3)笼顶部为封闭状态,有4个灯泡底座,可按需求安装灯泡为蝗虫提供光源。灯泡线路封于顶部夹层中,外部延伸电源插头,灯泡开关位于笼前侧顶部金属框上。
(4)笼底部同样为塑料板材,有6个圆形开口分两行平行排列(3个/行,共2行),可用于放置盛有沙土的花盆,供繁殖期的蝗虫产卵所需。
(5)在笼子下方,有一高度约为10cm的空间,于正面留有长方形开口,并有塑料板材作为挡板,外部有金属门栓,此空间用于存放保卵用的沙盆主体。
现有的群居蝗虫保卵笼在投放蝗虫、喂食、保卵沙盆取放等方面存在不足,具体描述如下:
(1)由于现有饲养笼的布套结构极易被蝗虫蚕食,且蝗虫喜欢挂留在布套上,所以在喂食或取放保卵沙盆时存在蝗虫逃逸现象。
(2)蝗虫投放、喂食和替换沙盆的通道均为右侧开口处(有布套放置蝗虫逃逸),但仅有正面可以观察到内部情况,如果想在喂食或替换沙盆时观察蝗虫的位置是非常困难的,极易因无法看到蝗虫的位置而挤压,造成伤亡。
(3)现有保卵笼在替换保卵沙盆时操作较为困难,需要一只手从右侧开口处向内递送沙盆,另一只手从正面底部的开口伸入,在下方进行接应(在移开洞口遮挡物时用手进行阻挡,防止大量蝗虫顺着洞口漏出)。如果饲养笼所放位置过高或过低都不易操作。
(4)当两个保卵笼并列摆放时,所有需要通过右侧开口进行的操作都会受到隔壁虫笼的影响,给操作带来极大不便。
(5)现有保卵笼正面的金属网无法将内外环境进行视线阻隔,有人经过时会对蝗虫造成惊吓,不利于产卵。
(6)现有保卵笼下方为整块塑料板材,可为盛放沙盆提供足够的支撑力,但群居蝗虫产卵周期较长(可持续一个月左右),其排泄物堆积于底部不利于蝗虫的产卵及健康,且长时间的滞留也给后续的清理工作带来了麻烦。
(7)现有保卵笼整体材质十分沉重,不易于搬动,在移动保卵笼位置时较为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大学,未经河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83893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