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梯超载智能检测报警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1843170.3 | 申请日: | 2020-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298215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6 |
发明(设计)人: | 肖力立;邹松佐;胡万刚;姜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省特种设备检验检测院 |
主分类号: | B66B5/02 | 分类号: | B66B5/02;F16F15/067;F16F15/02;B08B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化育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833 | 代理人: | 涂琪顺 |
地址: | 550014 贵州省贵阳***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梯 超载 智能 检测 报警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梯超载智能检测报警装置,包括报警器壳体和防震壳,所述报警器壳体的内部设置有防护软垫,且防护软垫的内部设置有弹簧减震器,所述防震壳设置于弹簧减震器的内部,且弹簧减震器的外表面设置有防震螺钉,所述弹簧减震器的左方设置有除尘电机,且除尘电机的右端设置有除尘转轴,所述除尘转轴的下端设置有连接绳,且连接绳的下端设置有除尘球,所述报警器壳体的前端设置有防尘罩。该电梯超载智能检测报警装置通过设置的连接板滑槽和连接板滑轮,能够使连接板一进行滑动,从而起到缓冲效果,同时限位板能够对连接板一的位置进行限定,缓冲垫能够降低限位板与连接板二碰撞使的力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超载报警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梯超载智能检测报警装置。
背景技术
电梯是指服务于建筑物内若干特定的楼层,其轿厢运行在至少两列垂直于水平面或与铅垂线倾斜角小于15°的刚性轨道运动的永久运输设备。电梯超载就是乘坐电梯的人或重量超出电梯的额定载重量,此时电梯不会运作,电梯门会打开并报警。
现有的电梯超载智能检测报警装置,不具有减震功能,当电梯在上下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在特定的楼层进行停靠,会产生轻微振动,带动电梯超载智能检测报警装置进行振动,长此以往会对报警装置内部零件造成损伤,影响报警装置的正常使用,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针对上述情况,在现有的电梯超载智能检测报警装置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超载智能检测报警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的电梯超载智能检测报警装置,不具有减震功能,当电梯在上下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在特定的楼层进行停靠,会产生轻微振动,带动电梯超载智能检测报警装置进行振动,长此以往会对报警装置内部零件造成损伤,影响报警装置的正常使用,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梯超载智能检测报警装置,包括报警器壳体和防震壳,所述报警器壳体的内部设置有防护软垫,且防护软垫的内部设置有弹簧减震器,所述防震壳设置于弹簧减震器的内部,且弹簧减震器的外表面设置有防震螺钉,所述弹簧减震器的左方设置有除尘电机,且除尘电机的右端设置有除尘转轴,所述除尘转轴的下端设置有连接绳,且连接绳的下端设置有除尘球,所述报警器壳体的前端设置有防尘罩。
优选的,所述防护软垫与报警器壳体之间为粘合连接,且防护软垫和防震壳均通过防震螺钉与弹簧减震器之间为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弹簧减震器包含有减震弹簧、连接板一、限位板、缓冲垫、连接板二、连接板滑槽和连接板滑轮,且连接板一的内部设置有减震弹簧,所述连接板一的外部设置有连接板滑轮,且连接板滑轮的外部设置有连接板滑槽,所述连接板滑槽的外部设置有连接板二,且连接板二的外部设置有限位板,且限位板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缓冲垫。
优选的,所述弹簧减震器与减震弹簧之间为弹性连接,且弹簧减震器与连接板一和连接板二相互垂直。
优选的,所述连接板一通过连接板滑槽和连接板滑轮与连接板二之间为滑动连接,且连接板滑槽与连接板滑轮的外形尺寸相吻合,并且限位板贯穿于连接板二的内部,所述连接板一与限位板之间构成L字型结构,且限位板与缓冲垫之间为粘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除尘球通过除尘转轴和连接绳与除尘电机之间构成转动结构,且除尘球的外端面与防尘罩之间相切,并且防尘罩设置为镂空网状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通过设置的防护软垫,能够起到防护作用,电梯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报警装置伴随电梯进行上下移动,产生颠簸,避免报警装置内部的元件与报警器壳体发生碰撞,造成报警装置内部的元件损坏,防震螺钉使弹簧减震器安装更加便捷;
2、通过设置的弹簧减震器,能够起到较好的减震效果,避免避免报警装置内部的元件发生振动;通过设置的减震弹簧能够起到缓冲效果,避免弹簧减震器的上下两端相互碰撞,产生噪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省特种设备检验检测院,未经贵州省特种设备检验检测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84317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