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池顶盖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2021850063.3 | 申请日: | 2020-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293472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发明(设计)人: | 彭升政;蔡桥英;朱超;陈俊梯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聚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15 | 分类号: | H01M50/15;H01M50/167;H01M50/536;H01M50/188;H01M50/548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戴冬瑾 |
地址: | 21533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顶盖 组件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池顶盖组件,包括顶盖片、负极柱、翻转片和负极下塑胶。顶盖片上有第一装配凸起,第一装配凸起上有第一装配孔和第二装配孔,翻转片在第二装配孔处,负极下塑胶在第一装配凸起内,负极下塑胶开设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第二过孔对应翻转片设置,第二过孔处首尾依次相连并设多条第一间隔肋,相邻第一间隔肋的一端形成第一共用连接端,且相邻的第一间隔肋之间的夹角为锐角、直角或钝角,最边侧第一间隔肋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过孔的边缘,负极柱顶部依次从第一过孔和第一装配孔伸出,负极柱底部止挡在第一过孔的底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间隔肋,在为翻转片提供翻转空间的同时还可加强负极下塑胶结构,提高负极下塑胶的强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电池顶盖组件。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和能源枯竭方面的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新能源行业蓬勃发展,以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为代表的电动车辆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日益受到重视,而锂电池凭借其能量密度大、安全性能好、循环寿命长和自放电率小等优良性能,成为新能源行业的佼佼者。但锂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壳体内部易产生气体使锂电池内部的压力增加,爆炸起火的风险较高。
为了防止锂电池直接爆炸,通常选择在锂电池顶盖中设置翻转片,当电池内部的压力过大达到一定值时,翻转片翻转,锂电池的正极与负极之间形成外短路,锂电池内部瞬间有大电流通过,大电流产生大量热量,将连接片的熔断部熔断,达到锂电池断路的目的。
现有技术中,为了保证翻转片可正常翻转且锂电池顶盖占用空间小,通常在下塑胶上对应翻转片的位置设置过孔,但过孔会降低负极下塑胶的强度,在电池受到撞击过程中,负极下塑胶易发生断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池顶盖组件,所述电池顶盖组件在为翻转片留有一定翻转空间的同时还可增加负极下塑胶的强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下塑胶强度低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电池顶盖组件,包括:顶盖片,所述顶盖片上设有第一装配凸起,所述第一装配凸起上设有第一装配孔和第二装配孔;翻转片,所述翻转片连接在所述第二装配孔处;负极下塑胶,所述负极下塑胶配合在所述第一装配凸起内,所述负极下塑胶上开设有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所述负极柱的底部止挡在所述第一过孔的底部,所述第二过孔对应所述翻转片设置,所述第二过孔处首尾依次相连并设有多条第一间隔肋,相邻的所述第一间隔肋的一端形成第一共用连接端,且相邻的所述第一间隔肋之间的夹角为锐角、直角或钝角,最边侧的所述第一间隔肋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过孔的边缘;负极柱,所述负极柱的顶部依次从所述第一过孔和所述第一装配孔中伸出,所述负极柱的底部止挡在所述第一过孔的底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顶盖组件,通过在第二过孔处设置多条首尾相连的第一间隔肋,第一间隔肋一方面可起到加强负极下塑胶的作用,负极下塑胶不会因设置第二过孔而降低强度,有利于保持形态,另一方面可确保翻转片翻转后不会从第二过孔处下落,使翻转片有效发挥自身作用。本申请的电池顶盖组件在动力电池内部气压升高时翻转片翻转,有效防止电芯进一步过充而爆炸起火,提高动力电池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池顶盖组件,所述第一共用连接端连接在所述第二过孔的边缘,位于中部的所述第一间隔肋的两个所述第一共用连接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二过孔的相对两侧边缘,各个所述第一共用连接端均连接在所述第二过孔边缘的不同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池顶盖组件,至少一条所述第一间隔肋正对所述翻转片布置在所述第二过孔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池顶盖组件,位于中部的两个所述第一间隔肋之间形成的夹角的大小小于靠近边缘的两个所述第一间隔肋之间形成的夹角的大小;或/和靠近所述第二过孔中部的所述第一间隔肋的宽度尺寸小于位于边缘的所述第二过孔的宽度尺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聚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昆山聚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85006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人工湿地轻型两栖式多功能工作机的往复式切割器
- 下一篇:一种双进料立式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