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无菌双向可排气配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1862102.1 | 申请日: | 2020-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1527454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4 |
发明(设计)人: | 童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J1/20 | 分类号: | A61J1/2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尚仪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2217 | 代理人: | 王山 |
地址: | 10000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菌 双向 排气 配药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菌双向可排气配药装置,包括:第一输液管插瓶针、第一空气过滤器、输液管、第二输液管插瓶针和第二空气过滤器;其中,所述第一空气过滤器连接在第一输液管插瓶针的下部的侧壁上,所述第二空气过滤器连接在第二输液管插瓶针的下部的侧壁上,所述输液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输液管插瓶针的下端、第二输液管插瓶针的下端连接。本实用新型的这种无菌双向可排气配药装置利用供液容器中药液的自身重力将药液转移至收液容器中的目的,这种转移方式的优势是只需要更换不同药液的供液容器,然后将输液管插瓶针插至更换的供液容器即可继续进行配药,配药过程方便快捷,污染几率小,而且有效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菌双向可排气配药装置。
背景技术
本部分公开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必然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经成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临床配药一直是护士的重要工作之一,护士是保证用药安全的重要一环,作为实施医疗行为的最前线,也成为杜绝用药错误的最后关口。然而,目前广大医疗卫生机构的配药方法为护士使用空针,根据所用药液多少进行空针大小的选择,然后将药液抽出后打入所用溶液中。如药液为50、100ML或更多时,护士的工作量加大;另外,在反复抽吸药液过程中,如果出现手法不正确等情况,极易导致药液被污染,容易给患者带来不良后果。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菌双向可排气配药装置,该配药装置利用药液自生的重力使药液在不同容器间进行快速导流,从而完成配药,且配药过程方便快捷,污染几率小。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无菌双向可排气配药装置,包括:第一输液管插瓶针、第一空气过滤器、输液管、第二输液管插瓶针和第二空气过滤器;其中,所述第一空气过滤器连接在第一输液管插瓶针的下部的侧壁上,所述第二空气过滤器连接在第二输液管插瓶针的下部的侧壁上,所述输液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输液管插瓶针的下端、第二输液管插瓶针的下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空气过滤器、第二空气过滤器均为输液管空气过滤器。
进一步地,所述输液管为柔性塑料管,以便于进行弯折;优选为透明的柔性塑料管,还可以观察输液管中药液的流动情况。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输液管插瓶针和第二输液管插瓶针均由硬质塑料制成,以便于提供足够的穿刺力。
进一步地,还包括两组插瓶针尖针头护套,其分别用于盖合在所述第一输液管插瓶针上和第二输液管插瓶针上。可选地,插瓶针尖针头护套为塑料材质。
进一步地,还包括输液管流量调节器,其设置在所述输液管上,以便于控制输液管中药液的流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利用输液管两端设置的第一输液管插瓶针和第二输液管插瓶针分别连接需要进行药液转移的两个容器(供液容器和收液容器),且由于第一输液管插瓶针和第二输液管插瓶针上均连通有输液管空气过滤器,将供液容器置于收液容器上方后,就可以实现利用供液容器中药液的自身重力将药液转移至收液容器中的目的,这种转移方式的优势是只需要更换不同药液的供液容器,然后将输液管插瓶针插至更换的供液容器即可继续进行配药,配药过程方便快捷,污染几率小,也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无菌双向可排气配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无菌双向可排气配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无菌双向可排气配药装置的使用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医院,未经北京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86210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