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化工有机污水的预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1866606.0 | 申请日: | 2020-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1400430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0 |
发明(设计)人: | 张英君;徐化林;杨世立;田文成;张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强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6 | 分类号: | C02F9/06;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重庆中之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3 | 代理人: | 张景根 |
地址: | 4441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化工 有机 污水 预处理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化工有机污水的预处理系统,包括酸槽、碱槽、微电解反应器、缓冲槽、混凝沉淀池、浓缩池,酸槽连接至进料管中部,碱槽连接至微电解反应器与缓冲槽之间的管道上,微电解反应器顶部和底部分别为出料区域和进料区域,中间部分为反应区域,反应区域包括同轴固定在中央的支撑杆和围绕支撑杆设置的螺旋分隔板,螺旋分隔板将反应区域分隔螺旋形通道;本实用新型酸碱液分别与污水以及出料之间混合均匀后再进入下一反应容器,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pH值;螺旋形通道在不改变微电解反应器整体高度的情况下,提高了设置有铁碳填料部分的实际长度,使得污水发生微电解反应更为充分,进一步加强了对有机污水的处理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生产的有机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化工有机污水的预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在“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工业发展迅速,国民经济水平获得较大提升。由于传统工业具有劳动密集、高耗能、高污染的特点,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出大量工业废水,其含有随水流失的工业生产用料、中间产物及反应产生的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质,破坏生态环境,威胁人们健康。要采取科学高效的措施进行工业废水处理,实现绿色生产。
随着工业水平的发展,生产设备、材料、工艺不断更新,产生的工业废水的来源复杂,成分性质各不相同,为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对工业废水的要进行分类处理。其中,按工业废水中所含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分为含无机物废水、含有机物废水和含悬浮物废水。双氧水污水就属于含有机物废水的类型,双氧水废水成分主要为2-乙基蒽醌、磷酸三辛酯、三甲苯等。废水中还含有多种难降解的芳香烃及对生化反应有毒害作用的双氧水。磷酸三辛酯和三甲苯均为不溶于水的有机溶剂,密度比水略轻。此类废水所含有机成分对生化系统会带来较大的冲击和影响,不能直接进入生化系统,须增加完善的预处理工艺后进入后续的污水处理系统。
目前,双氧水污水的处理方式包括加氯法、氧化法和电化学氧化法,目前兴起的铁碳电解法是一种新的方法,是利用金属腐蚀原理法,形成原电池对废水进行处理的良好工艺,又称内电解法、铁屑过滤法等。微电解技术是目前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一种理想工艺,又称内电解法。它是在不通电的情况下,利用填充在废水中的微电解材料自身产生电位差对废水进行电解处理,以达到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目的。但是目前的微电解处理设备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酸碱液混合不均匀,导致PH值不达标,影响反映效果;铁碳填料与溶液接触不够充分,导致电解效果不佳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化工有机污水的预处理系统,用以解决目前的微电解污水处理设备存在的酸碱液混合不均匀,导致PH值不达标,以及铁碳填料与溶液接触不够充分,导致电解效果不佳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化工有机污水的预处理系统,包括酸槽、碱槽、微电解反应器、缓冲槽、混凝沉淀池、浓缩池,所述微电解反应器、缓冲槽、混凝沉淀池以及浓缩池之间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所述微电解反应器底部连接有进料管以供污水进入,所述酸槽连接至进料管中部使得酸液与进料管中的污水混合后进入微电解反应器,所述碱槽连接至微电解反应器与缓冲槽之间的管道上,使得碱液与微电解反应器的出料混合后进入缓冲槽;
所述微电解反应器为竖直设置的圆筒形结构,其顶部和底部分别为出料区域和进料区域,中间部分为反应区域,所述反应区域包括同轴固定在中央的支撑杆和围绕支撑杆设置的螺旋分隔板,所述螺旋分隔板将反应区域分隔为上下连通的螺旋形通道,所述的螺旋形通道内部紧密堆积有铁碳填料。
进一步的,所述进料管和微电解反应器与缓冲槽之间的管道上均设置有管道混合器,所述酸槽和碱槽分别连接至管道混合器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微电解反应器的进料区域侧面开设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区域底部对应进料口的位置设置有进料盘,所述进料盘的直径与微电解反应器相配合,进料盘顶部开设有若干排料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强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华强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86660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矩形内模、模具及预制构件
- 下一篇:一种金锌混合精矿的螺旋回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