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软包动力电池模组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1875066.2 | 申请日: | 2020-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21272551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6 |
发明(设计)人: | 何海楠;沈晓斌;赵永金;黄城 | 申请(专利权)人: | 淮安骏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507 | 分类号: | H01M50/507;H01M50/519;H01M50/533;H01M50/211;H01M50/244;H01M50/249;H01M50/258;H01M50/271;H01M50/28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3300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力电池 模组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软包动力电池模组结构,包括外壳、堆叠电芯和顶盖板,所述堆叠电芯位于外壳和顶盖板的之间,且堆叠电芯的两侧均安装有FPC总成,两所述FPC总成远离堆叠电芯的一侧均连接有汇流排支架,两个所述汇流排支架远离FPC总成的一侧均安装有内端板,本实用新型通过弯折极耳与凸起曲面的配合,便于引导弯折极耳穿过汇流排支架,提升了效率及工艺性,同时弯折极耳的位置偏下,可增加汇流铜排Z向的设计空间,通过凸台可卡住堆叠电芯,保证了后续装配过程中电芯组的稳定性,提高装配精度及准确性,通过采集线过孔可将采集线引出到电芯顶面,有效的利用了模组内部空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软包动力电池模组结构。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等,而目前市场上应用较多的就是新能源动力电池。
电池软包模组与汇流铜排焊接时需要穿过汇流排支架,现有的极耳均为直列伸出,不能有效的利用模组内部空间,且极耳居中限制了汇流铜排Z向的位置,从而不利于FPC和插座的布置,同时堆叠电芯与汇流排支架下端的间隙过大,导致后续装配过程中极耳易受力变形或者电芯整体晃动,从而影响装配精度,另外,模组外壳采用挤压铝型筒装结构加喷导电漆,成本较高,且内部绝缘喷涂工艺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软包动力电池模组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不能有效的利用模组内部空间,且不利于FPC和插座的布置,以及装配精度底,成本较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软包动力电池模组结构,包括外壳、堆叠电芯和顶盖板,所述堆叠电芯位于外壳和顶盖板的之间,且堆叠电芯的两侧均安装有FPC总成,两所述FPC总成远离堆叠电芯的一侧均连接有汇流排支架,两个所述汇流排支架远离FPC总成的一侧均安装有内端板,两个所述内端板远离汇流排支架的一侧均连接有外端板,所述堆叠电芯的一端安装有弯折极耳,所述汇流排支架的内侧设置有凸起曲面,且汇流排支架的内侧两端均固定有凸台,所述汇流排支架的顶部两端均开设有采集线过孔。
优选的,所述汇流排支架的顶部固定有卡扣,且汇流排支架的顶部两端均安装有定位销,所述顶盖板的两端均开设有与卡扣相匹配的卡槽,且顶盖板的两端均开设有与定位销相匹配的定位孔。
优选的,所述外端板的顶部两端均安装有插块,所述内端板的顶部两端均开设有与插块相匹配的插槽。
优选的,所述外壳的底部开设有安装孔,且安装孔位于外壳的端部。
优选的,所述堆叠电芯由24片软包电芯组成,且每3片软包电芯为一组,每组之间安装有隔热泡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弯折极耳与凸起曲面的配合,便于引导弯折极耳穿过汇流排支架,提升了效率及工艺性,同时弯折极耳的位置偏下,可增加汇流铜排Z向的设计空间,通过凸台可卡住堆叠电芯,保证了后续装配过程中电芯组的稳定性,提高装配精度及准确性,通过采集线过孔可将采集线引出到电芯顶面,有效的利用了模组内部空间。
(2)本实用新型与传统的装置相比,外壳采用铝板覆绝缘膜后折弯并焊接,焊接区域留出一定宽度尺寸不覆膜,焊接完成后补充另一成分绝缘膜,此成型工艺焊接时留出绝缘膜缺口,保证了内壁的平面度,同时覆膜分为两次达到了绝缘效果,具有成本优势。
(3)本实用新型通过定位销、定位孔、卡扣与卡槽的配合,可使顶盖板拉紧汇流排支架与堆叠电芯,进而避免了堆叠电芯与汇流排支架下端的距离过大,防止了弯折极耳变形或电芯整体晃动,保证了装配尺寸的精度及整体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淮安骏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淮安骏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87506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地下连续墙质量检测超声波检测仪
- 下一篇:一种智能混合干燥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