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接线端子有效
申请号: | 202021877041.6 | 申请日: | 2020-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21241225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6 |
发明(设计)人: | 雷毅;任志昊;钟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欧安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02 | 分类号: | H01R13/02;H01R13/502;H01R13/40;H01R13/42 |
代理公司: | 成都泰合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31 | 代理人: | 孙恩源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天***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线 端子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接线端子的结构,公开了一种整体厚度减小的接线端子,端子本体为组合式结构,包括金属部分和壳体部分,壳体部分包括外壳和带弹性腿的内壳,金属部分包括连接片和通过连接片导电连接的左、右压线框,壳体部分用于固定金属部分,金属部分组装于所述内壳在Y轴方向的内端面上后再由所述外壳封装固定,所述金属部分与内壳及内壳和外壳均沿Y轴方向相互接合。端子本体、内壳、外壳均为以通过Y轴所在平面为对称面的左、右对称结构,多个卡扣的组合保证了内壳、外壳的紧密配合,确保了金属部分的固定,保证机械强度,节省占用空间,节约材料,提高了产品安全性和电气性能,操作使用简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对接线端子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接线端子的壳结构通常采用模塑成型,用于导电连接的金属件固定在壳结构上,壳结构通常为一块壳体,金属件固定在壳体上后,其部分表面裸露,在安装接线端子时就必须区分正反面,一旦装反,相邻接线端子的金属件就可能接触导致短路,组装效率不高;且金属件部分通常是通过一定的干涉或过盈配合卡固在塑胶件上,只在金属背面有止挡结构,正面没有,在接线时如果螺钉的扭力过大,金属件移位,导致塑料件的内壳容易变形。
为实现对金属件的完全绝缘保护,现有技术中还包括一种将金属件包裹在绝缘壳体中的接线端子。例如,于2014年9月10日授权公告的“一种全对称结构的接线端子”其包括左、右两片对称的壳体,通过其中一片壳体上的圆柱和另一片完全相同的壳体上的圆孔对应连接成型。此外,于2014年9月3日公开的,公开号为CN104022367A的中国发明专利“一种接线端子”中,为解决组装方便的问题,设计壳体的组合由左、右结构相同的半片壳体通过太极扣相互组装连接,壳体的弹性腿分别对称的设置在左右两块壳体上,既简化了设备,也降低了成本。
上述结构美中不足的是,圆柱和孔对接连接,设计相应的圆柱和孔需要占用较大的空间才能保证连接强度,太极扣连接的两片壳体在扭力过大的时候,所述太极扣有可能崩开,导致壳体变形,影响接线端子的正常使用。要保证其连接强度满足使用要求,就需要采用较厚的壳体。作为接线端子排上应用时,同样多的接线端子数量,会占用较多的排布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为进一步降低接线端子的厚度以节省排布空间,或者说在相对狭窄的排布空间能够排列尽量多的接线端子,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改进其组合结构,在保证接线端子强度的前提下,提供一种整体厚度减小的接线端子,其在用于较大尺寸规格接线端子时优势尤为明显。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接线端子,端子本体为组合式结构,包括金属部分和壳体部分,壳体部分包括弹性腿,所述壳体部分包括用于固定金属部分的内壳和外壳,金属部分组装于所述内壳在Y轴方向的内端面上后再由所述外壳封装固定,所述金属部分与内壳及内壳和外壳均沿Y轴方向相互接合。上述结构将现有壳体的左、右两片结合方式改进为内、外两片结合方式,由内壳和外壳从两两垂直的三维方向固定金属部分,为其提供绝缘保护,内壳和外壳之间的连接则与现有技术类似,利用分别布置在内壳、外壳上且位置相互对应的卡合结构来实现定位和对接,内壳和金属部分所形成的“组合件”亦可视为与“外壳”相互对应的卡合结构,从而形成了具有更好的连接强度的接线端子。
为方便金属部分与内壳之间的组装和定位,所述金属部分包括连接片和通过连接片导电连接的左、右压线框,所述内壳上相应设置有与连接片配合的第一定位结构和用于与压线框配合的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和第一限位结构用于在与Y轴相垂直的投影平面上,确定内壳和金属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或者说保证二者在Y轴方向上的同心度,并避免二者间发生相对转动,结合与外壳之间的卡合结构设计,保证整体连接的可靠性。所述的卡合结构,与现有的左、右壳体相互结合类似,用于内壳、外壳之间的互锁定位。
所述第一定位结构为布置在内端面上的四个立柱,用于保证连接片和内壳在Y轴方向上的同心度,并避免二者间发生相对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欧安电气有限公司,未经成都欧安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87704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