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植物栽培环境溯源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1887502.8 | 申请日: | 2020-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21262088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杨郁林;韩卓伟;谭瀚孜;刘娇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浪尖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D21/02 | 分类号: | G01D21/02;G01D11/00 |
代理公司: | 深圳科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585 | 代理人: | 钟斌 |
地址: | 400000 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植物 栽培 环境 溯源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植物栽培的技术领域,公开了植物栽培环境溯源结构,包括形成在植物栽培地中的间隔通道以及控制器,间隔通道中设置有纵向布置的杆体,杆体的顶部设置有光照传感器,杆体的中部设置有环境温湿度传感器,杆体的底部嵌入植物栽培地的内部,形成内嵌段,内嵌段设置有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环境温湿度传感器以及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分别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控制中设置有无线通讯元件;杆体设置在间隔通道中,避免被植物遮挡,通过光照传感器监测植物的光照,通过环境温湿度传感器监测环境温湿度,嵌入在土壤中的土壤温湿度传感器监测土壤的温湿度,对植物栽培的整个过程都起到自动化监测,不需要认为参与,劳动量小,智能化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植物栽培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植物栽培环境溯源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农业的植物栽培中,植物的浇水、施肥、打药等都是依靠农民经验。
目前,为了提高智能化的植物栽培,需要时刻对植物的种植地进行各类参数的监测,现有技术中,都是依靠作业人员定时进行认为监测,劳动量大,且未能体现智能化种植植物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植物栽培环境溯源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植物栽培劳动量大、不够智能化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植物栽培环境溯源结构,包括形成在植物栽培地中的间隔通道以及控制器,所述间隔通道中设置有纵向布置的杆体,所述杆体的顶部设置有光照传感器,所述杆体的中部设置有环境温湿度传感器,所述杆体的底部嵌入植物栽培地的内部,形成内嵌段,所述内嵌段设置有土壤温湿度传感器;所述光照传感器、环境温湿度传感器以及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分别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控制中设置有无线通讯元件。
进一步的,所述杆体为上下伸缩的伸缩杆。
进一步的,所述杆体的顶部设置有水平旋转的顶部旋转头,所述光照传感器设置在所述顶部旋转头上。
进一步的,所述杆体的中部设置有环状轨槽,所述环状轨槽环绕所述杆体的外周布置,所述环境温湿度传感器活动连接在所述轨槽上。
进一步的,所述轨槽上活动连接有上下摆动的摆动头,所述环境温湿度传感器连接在所述摆动头上。
进一步的,所述杆体的内嵌段包括多个分叉布置的嵌入条,多个所述嵌入条的顶部汇集连接,形成汇集处,所述土壤温湿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汇集处。
进一步的,多个所述嵌入条以所述杆体为中心朝外扩散布置。
进一步的,多个所述嵌入条均匀间隔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杆体为空心状,所述控制器内嵌在所述杆体的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杆体的上部设置有处于所述光照传感器下方的外环盘,所述外环盘环绕所述杆体的外周布置,所述外环盘的下表面设置有发光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植物栽培环境溯源结构,杆体设置在间隔通道中,避免被植物遮挡,通过光照传感器监测植物的光照,通过环境温湿度传感器监测环境温湿度,通过嵌入在土壤中的土壤温湿度传感器监测土壤的温湿度,这样,对植物栽培的整个过程都起到自动化监测,不需要认为参与,劳动量小,智能化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植物栽培环境溯源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杆体的主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浪尖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重庆浪尖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88750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刮板输送机斜链检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用于锚杆土钉绑扎对中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