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半导体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1912432.7 | 申请日: | 2020-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21225738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9 |
发明(设计)人: | 尹佳山;周祖源;薛兴涛;林正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芯长电半导体(江阴)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3/528 | 分类号: | H01L23/528;H01L21/768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余明伟 |
地址: | 21443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包括Si衬底、绝缘层、Cu柱及钝化层,由于Si衬底与绝缘层具有第一高度差D1,Cu柱与绝缘层具有第二高度差D2,且第一高度差D1大于第二高度差D2,从而可有效避免对器件的电性能造成影响,避免绝缘层内外侧Cu金属的连接,以有效避免对器件的电性能造成影响,进一步的通过钝化层可有效覆盖Si衬底,以进一步的避免后续工艺中Si衬底形成导电通道,以起到良好的绝缘效果,从而可进一步的避免对器件的电性能造成影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半导体制造领域,涉及半导体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集成电路的功能越来越强、性能和集成度越来越高,封装技术在集成电路产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整个电子系统的价值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晶圆级封装(WLP)技术由于具有小型化、低成本、高集成度以及具有更好的性能和更高的能源效率等优点,因此,已成为高要求的移动/无线网络等电子设备的重要的封装方法,是目前最具发展前景的封装技术之一。
重新布线层(RDL),可对芯片的焊盘的焊区位置进行重新布局,并使新焊区按照阵列排布,因此,RDL在WLP工艺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封装技术的发展,迫切需要高密度、小间距的RDL金属线。
现有技术中,Cu金属作为导电材质被广泛应用在WLP工艺中,但由于Cu金属具有可锻性,在进行平坦化工艺后,容易残留Cu金属,而残留的Cu金属会对制备的高密度、小间距的器件的电性能造成影响。
因此,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以提高器件的电性能,实属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平坦化工艺后残留Cu金属降低了器件的电性能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Si衬底、绝缘层、Cu柱及钝化层,其中,所述Cu柱位于所述Si衬底中,所述绝缘层包覆所述Cu柱的侧壁及底部并与所述Si衬底相接触,所述钝化层覆盖所述Si衬底、绝缘层及Cu柱,且所述Si衬底与所述绝缘层具有第一高度差,所述Cu柱与所述绝缘层具有第二高度差,且所述第一高度差大于所述第二高度差。
可选地,所述第一高度差的范围包括2μm~5μm。
可选地,所述第二高度差的范围包括0.1μm~0.5μm。
可选地,所述绝缘层与所述Cu柱之间还包括金属种子层,且所述金属种子层与所述Cu柱具有相同高度。
可选地,所述绝缘层包括SiO2层及Si3N4层中的一种或组合。
可选地,所述钝化层包括SiO2层及Si3N4层中的一种或组合。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半导体结构包括Si衬底、绝缘层、Cu柱及钝化层,其中,Cu柱位于Si衬底中,绝缘层包覆Cu柱的侧壁及底部并与Si衬底相接触,钝化层覆盖Si衬底、绝缘层及Cu柱,且Si衬底与绝缘层具有第一高度差D1,Cu柱与绝缘层具有第二高度差D2,且第一高度差D1大于第二高度差D2。本实用新型由于Si衬底与绝缘层具有第一高度差D1,Cu柱与绝缘层具有第二高度差D2,且第一高度差D1大于第二高度差D2,从而可有效避免对器件的电性能造成影响,避免绝缘层内外侧Cu金属的连接,以有效避免对器件的电性能造成影响,进一步的通过钝化层可有效覆盖Si衬底,以进一步的避免后续工艺中Si衬底形成导电通道,以起到良好的绝缘效果,从而可进一步的避免对器件的电性能造成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实施例中制备半导体结构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图2显示为实施例中进行平坦化后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芯长电半导体(江阴)有限公司,未经中芯长电半导体(江阴)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91243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按重计价的结算系统
- 下一篇:自动加工三角插折叠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