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一次性使用充气式胸腔引流管有效
申请号: | 202021928934.9 | 申请日: | 2020-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21322041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8 |
发明(设计)人: | 王正;纪涛;高旭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25/10 | 分类号: | A61M25/10;A61M1/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汇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44 | 代理人: | 张延长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一次性 使用 充气式 胸腔 引流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一次性使用充气式胸腔引流管,包括引流管本体和引流管本体插入胸腔一侧上设置的充气部件,充气部件包括第一气囊、第二气囊和第三气囊,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均为环状气囊且固定套接在引流管本体上,第三气囊为筒状气囊且与第一气囊连通,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在引流管本体插入人体胸腔后分别位于人体胸腔壁的两侧,第一气囊和第三气囊通过第一气管充放气,第二气囊通过第二气管充放气,引流管本体插入胸腔的一端设置插入头,插入头呈斜椎体状,插入头上开设侧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使用操作方便,制作成本低廉,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改善患者呼吸和咳嗽的舒适度,减少肺部并发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次性使用充气式胸腔引流管。
背景技术
胸腔引流管用于将胸腔内的积液引流排出。传统的胸腔引流管质地较硬,放置在肋间隙,会引起患者疼痛感明显,尤其在深呼吸、咳嗽时可能导致引流管压迫肋间神经,导致出现难以忍受的疼痛,限制呼吸、咳嗽排痰,增加呼吸道并发症。固定引流管时,主要依靠皮肤外固定,即依靠缝线将引流管和皮肤连接在一起,较小的接触面,牵扯过程中可能引起疼痛,甚至皮肤撕裂,引流管脱落,引起开放性气胸。传统引流管使用时还会出现胸壁伤口大小和引流管直径不匹配的问题,导致胸腔积液从引流管旁渗出,增加伤口感染概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一次性使用充气式胸腔引流管,该引流管结构设计简单合理,实用性强,使用效果好,制作成本低廉,可推广使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一次性使用充气式胸腔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引流管本体、插入头和充气部件,所述插入头一体成型设置在所述引流管本体的一端,所述插入头呈斜椎体状,所述插入头上对称开设有两个侧孔,所述充气部件包括第一气囊、第二气囊和第三气囊,所述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为环状气囊均套接在所述引流管本体上,所述第三气囊为筒状气囊设置在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之间,所述第三气囊与所述第一气囊连通,当插入头插入人体胸腔内后所述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分别位于胸腔壁的两侧,且第一气囊较第二气囊更靠近所述插入头,所述第一气囊和第三气囊通过第一气管充放气,所述第二气囊通过第二气管充放气,当插入头插入沿胸腔创口插入胸腔后,第一气囊先充气膨胀然后第三气囊充气膨胀,最后第三气囊充气膨胀,通过膨胀后的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将引流管本体的位置挤压固定,避免插入过深和引流过程中引流管本体移位甚至脱落,第三气囊能避免引流管本体直接接触胸腔创口并解决创口大小和引流管直径不匹配的问题,防止积液从创口渗出增加感染风险。
优选的,所述第一气管与所述第一气囊连通,第一气管和第二气管上设置阀门,第一气管和第二气管与外部充放气装置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气囊、第二气囊和第三气囊均由硅胶材质制作。
优选的,所述引流管本体上设置有以5cm为一个单位间隔的刻度线,通过刻度线控制插入头插入胸腔的深度。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简单合理,使用操作方便,可有效固定引流管避免引流管移位脱落,引流稳定,不易对人体造成压迫,制作成本低廉,安全卫生,可推广使用。
2、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充气膨胀实现在胸腔壁两侧的固定限位,保证引流管本体的稳定性,不会因患者咳嗽、深呼吸和身体移动等造成对肋间神经的压迫,不影响引流患者的正常呼吸。通过充气膨胀的第三气囊实现对创口的填充保护,避免质地较硬的引流管本体直接接触胸腔创口,避免了引流管直径和创口大小的不匹配造成的引流管晃动,有效避免积液从创口和引流管之间流出增加感染风险。
3、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充其量的多少控制气囊的膨胀程度,在胸腔创口处提供挤压压力,在不对人体产生过度挤压的前提下有效避免创口渗血的风险。通过双气囊固定避免了传统使用缝线固定的弊端,简化了使用流程,提高了使用舒适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92893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产前诊断的腹部保护装置
- 下一篇:自动化栽苗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