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再利用烧结球团废气中CO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1933631.6 | 申请日: | 2020-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21349293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潘世庆;甘贵平;陈阳;甘牧原;吴文升;黎柳升;韦晋科;杨鹏;吴丹伟;张艾红;马承胜;阮志勇;刘丽芳;莫龙桂;吴建霖;卢福德;韦柳婵;石楚刚;周茂涛;莫荔萍;严武辉;陈贵孟;尹志群;韦振宁;孙继兴;杨明江;熊军;陶诚;张立清;钟广宁;郭凌华;黄靖;李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柳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62 | 分类号: | B01D53/62;B01D53/86;B01D53/56;F23G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岚智财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624 | 代理人: | 李景辉 |
地址: | 545002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再利用 烧结 废气 co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再利用烧结球团废气中CO的装置,可以再燃烧烟道内烧结球团废气中CO,燃烧释放热能,涉及烧结球团机外排废气处理技术领域。所述装置包括SCR反应器,所述SCR反应器包括GGH和燃烧器,所述燃烧器设置于GGH原烟气侧出口垂直烟道内,所述燃烧器包括燃烧头,所述燃烧头包括喇叭口,所述喇叭口朝向和烟道内气流方向一致,所述燃烧器在烟道内点火燃烧,管道煤气燃烧时的高温对烧结球团烟气中的CO进行补燃,将CO转化为CO2,反应后的CO2随烟气一起通过SCR反应器后外排,同时利用CO再燃烧释放的大量热量,能节约烧结球团烟气治理中SCR脱硝反应器所需的燃气耗量10‑50%。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烧结球团机外排废气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再利用烧结球团废气中CO的装置。
背景技术
钢铁工业烧结(球团)机废气中CO主要源于煤粉和焦粉燃烧生成,这些CO进入到环境空气中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造成能源浪费。
有些钢厂烧结(球团)机外排废气中含有2000~30000mg/Nm3的CO,CO为有毒气体,高浓度CO气体对人体产生急性严重毒害,烧结(球团)机废气日常直接通过烟囱外排后经过大气自然扩散,在部分特殊天气条件下,烟气下沉后对周边人员造成人身危害。
从烧结(球团)机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如采用催化燃烧法再利用CO需要使用专用催化剂,投资造价高,占地大,易堵塞,维护麻烦,受烟气中多种杂质影响,催化剂寿命短,需要定期更换。如采用铜系分子筛为络合吸附剂得出变压吸附方式将废气中的CO提浓加以回收利用的方法也存在投资造价高,占地大,易堵塞,维护麻烦,分子筛寿命短的缺陷。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问题:烧结(球团)废气中CO为有毒气体,排放对人体产生严重毒害,利用催化燃烧法、铜系分子筛为络合吸附剂得出变压吸附方式再利用CO均有易堵塞,维护麻烦,投资成本高等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对烧结(球团)废气中CO处理易堵塞,维护麻烦,投资成本高等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再利用烧结球团废气中CO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SCR反应器,所述SCR反应器包括GGH和燃烧器,所述燃烧器设置于GGH原烟气侧出口垂直烟道内,所述燃烧器包括燃烧头,所述燃烧头包括喇叭口,所述喇叭口朝向和烟道内气流方向一致。
具体的,所述SCR反应器GGH原烟气侧出口烟道垂直段烟道壁上设置孔口,孔口位置在GGH原烟气换热器出口至氨气分布器烟道之间的中下段位置。
具体的,燃烧气混合气入口管道延伸入烟道截面中部位置,所述燃烧器上设置有燃烧头,所述燃烧头均匀排布在SCR反应器GGH原烟气侧出口烟道垂直段中段位置,在截面中线位置进行等分排布燃烧头,燃烧头数量≥3个,所述燃烧头均匀排布,单排、双排或错列双排布置,保证所述燃烧器工作时最大火焰顶部距离氨气分布器最小距离大于1m。
具体的,所述燃烧头和烟道壁之间都保持相等的距离,所述燃烧头火焰不得接触烟道壁,距离周边烟道壁距离大于0.5m。
具体的,所述燃烧器燃烧头在SCR反应器GGH原烟气侧出口烟道垂直段中下段位置,在GGH原烟气侧出口至氨分布器之间烟道长度的1/3至1/2处。
具体的,所述孔口为火焰观察孔,设置于所述燃烧器燃烧头同高度烟道对面,所述火焰观察孔采用球阀开闭,球阀后设有耐高温玻璃隔绝烟道内外。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由于采用烟道内燃烧再次利用CO燃烧热能,只在SCR反应器GGH原烟气出口烟道侧开孔安装,对原有SCR反应器设施变动极小,占地位置极小,可以连续稳定运行SCR反应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柳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柳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93363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计算机用散热装置
- 下一篇:一种防摔型强光手电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