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天然气开采管柱及井下油管堵塞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21956968.9 | 申请日: | 2020-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374334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0 |
发明(设计)人: | 章伟;王国栋;杨占杰;张兴权;姜雄;卢超;张再华;马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石化华北石油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33/13 | 分类号: | E21B33/13;E21B17/00;E21B43/08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贾东东 |
地址: | 100728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天然气 开采 管柱 井下 油管 堵塞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天然气开采管柱及井下油管堵塞器,井下油管堵塞器包括可溶型堵头以及堵塞器主体,还包括采气通道,设置于堵塞器主体上,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位于堵塞主体表面,用于供井下气体进入,出气口位于堵塞器主体上部,用于与连续油管的管腔连通,以实现采气作业,采气通道具有节流段,用于对通过的气体节流降压;可溶型堵头封堵出气口或通过顶压密封垫封堵出气口;可溶型堵头固定安装于堵塞器主体上部。堵塞器主体直接固定连接在连续油管上,不会脱落掉入井内。采气通道上设有节流段,可对气体节流降压,有效避免井下高压直接反应到地面上,高低压井均适用,有效扩展了井下油管堵塞器的使用场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天然气开采管柱及井下油管堵塞器。
背景技术
在天然气井生产过程中,利用速度管柱排水采气是气田常用的技术,目前,常用的方式是在速度管柱的底端安装堵塞器,在速度管柱入井过程中,堵塞器可防止井下天然气通过速度管柱上溢。当速度管柱坐封安装到位后,在井口安装固定安装采气树,将液氮泵车通过采气树向速度管柱中注入高压液氮,利用高压液氮将堵塞器打掉,导通速度管柱上的采气通道,实现正常的采气生产。
但是这种传统的利用液氮打掉堵塞器的方式,需要液氮泵车,操作人员较多,工程量较大,生产成本高,操作也较为繁琐,存在安全风险。而且,将堵塞器直接打掉不仅会掉落在井中,也会使连续油管的采气通道直接暴露,采气通道的孔径较大,这样地下压力会直接反馈至地面,这样一来,在地下压力较小时应用还较好,在地下压力较大时会直接导致地面压力也会急速上升,不仅对地面设备影响较大,而且,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在授权公告号为CN210422554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缓蚀可溶型堵塞器,其包括对接在一起的低碳合金引导头和可溶合金体,引导头上设有通孔,在可溶合金体的朝向引导头的一端设有泄压阀,用于封装通孔。使用时,将堵塞器安装在速度管柱端部,当速度管柱和堵塞器达到生产设定位置时,将用于溶解可溶合金体的溶解液注入速度管柱,或将堵塞器安装在速度管柱端部前,先将溶解液预装入管柱中,在溶解液的作用下,可溶合金体溶解,当可溶合金体完全溶解后,堵塞器内部泄压阀浮动,使得通孔导通,井下高压混合流体通过通孔进入管柱内部,可使井下和管柱内部压力达到平衡,使得引导头自动脱落,管柱完全导通,即可进行生产。这种可溶型堵塞器使用时不需要再采用液氮打压工序,节省了人工,安全性也较好。但是这种堵塞器仍然存在完全脱落的问题,此时,管柱的采气通道完全打开,较大的压力会迅速反应到地面上,导致地面危险性升高,所以,这种可溶型堵塞器也是适用于低压井下环境,不适合应用于高压井下环境,限制了这种可溶型堵塞器的应用场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井下油管堵塞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可溶合金体溶解后从管柱上直接脱落使得管柱采气通道完全打开导致井下高压会直接反应到地面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使用上述井下油管堵塞器的天然气开采管柱。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井下油管堵塞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井下油管堵塞器,包括:
可溶型堵头,用于供相应溶解液溶解;
堵塞器主体,上部用于与连续油管底端密封固定连接,下部设有导向头;
采气通道,设置于堵塞器主体上,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位于堵塞主体表面,用于供井下气体进入,所述出气口位于堵塞器主体上部,用于与所述连续油管的管腔连通,以实现采气作业,所述采气通道具有节流段,用于对通过的气体节流降压;
所述可溶型堵头封堵所述出气口或通过顶压密封垫封堵所述出气口;
所述可溶型堵头固定安装于所述堵塞器主体上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石化华北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石化华北石油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95696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