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室内辐射制冷协助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1967315.0 | 申请日: | 2020-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365716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发明(设计)人: | 詹耀辉;马鸿晨;戴明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融睿纳米复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23/00 | 分类号: | F25B2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500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室内 辐射 制冷 协助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室内辐射制冷协助装置,包括辐射制冷薄膜(2),所述辐射制冷薄膜(2)贴附在需要降温的物体表面,所述辐射制冷薄膜(2)位于需要降温的物体的另一侧设置有红外辐射收集装置(3),所述红外辐射收集装置(3)的辐射收集端正对所述辐射制冷薄膜(2),所述红外辐射收集装置(3)的辐射输出端连有光纤传输装置(4)的一端,所述光纤传输装置(4)的另一端连有红外辐射发射装置(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室内辐射制冷协助装置,结构简单,系统范围可调,热交换次数少,热损失小,并且不需要任何能源驱动的可以对室内物体进行辐射制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室内辐射制冷协助装置,属于制冷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1世纪是能源的世纪,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按照消耗分类进行精准节能,显得格外重要。在各项能源消耗分类中,制冷都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传统的制冷方式如空调,冰箱等都采用物理压缩的途径进行制冷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据统计,美国近年来用于制冷所消耗的能源占据了消耗总能源的15%。如此巨大的能源消耗对于全球性的温室效应等问题是极为不利的。为了降低制冷所需要的能源消耗,近年来科研工作者们提出了一种无需消耗任何能量而利用物体本征热辐射进行降温的制冷方式,即辐射制冷。
辐射制冷虽然无需消耗任何能量,但是却存在天然的限制。那就是任何想要通过辐射制冷达到低于环境温度的目的的物体表面,必须暴露于大气窗口之下。这就使得目前所有的辐射制冷器件都需要安装设置在楼顶或者广阔无遮拦的位置。由于辐射制冷的效果极大的依赖于大气窗口的大小,故而只有这样的位置才能将辐射制冷效果最大化。
现有技术中,以辐射制冷薄膜在能够看的见天空的开阔空间,如楼顶,开阔地等位置实现制冷后,将温降通过导热介质如水,导热硅油等储存,并耦合至其他需要温降的系统中进行利用。总的来说,以上一类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点:1、需要经过多次热交换过程,效率低下。以上系统至少需要经过(1)辐射制冷薄膜和导热介质之间的热交换(2)导热介质和系统冷端的热交换(3)系统冷端和需要降温的物体的热交换这三次热交换才能实现物体降温的目的。辐射制冷的功率密度本就有限,目前大都在100W/m2左右,加之要通过导热介质的三次热交换以及传输和储存,就更加使得效率降低。2、只能够较大规模的集成使用。由于系统的效率低下,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会有一定量的热传导,就导致了以上系统只有在较大规模的集成使用中才能显示出降温效果。对于微小物体的降温需求则不适用。3、系统复杂,需要多个良好的热交换部件。4、需要热交换介质的循环系统。热交换介质的循环系统是需要电力驱动的,进一步增加了系统的运行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结构简单,系统范围可调,热交换次数少,热损失小,并且不需要任何能源驱动的可以对室内物体进行辐射制冷的室内辐射制冷协助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室内辐射制冷协助装置,包括房屋,所述房屋内设置有辐射制冷薄膜和红外辐射收集装置,所述辐射制冷薄膜贴附在需要降温的物体表面,所述红外辐射收集装置位于所述辐射制冷薄膜的正上方,所述红外辐射收集装置的上端连有光纤传输装置的下端,所述光纤传输装置穿过所述房屋的顶部,所述光纤传输装置的上端连有红外辐射发射装置。
所述红外辐射收集装置包括光学聚焦系统,所述光学聚焦系统上连有保护罩,所述保护罩上部连有光纤连接装置,所述光纤连接装置用于将所述红外热辐射收集装置与所述光纤传输装置连接耦合起来。
所述保护罩为圆台形结构。
所述光纤传输装置包括主体光纤部分,所述主体光纤部分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上连接端口和下连接接口,所述下连接接口与所述光纤连接装置连接。
所述红外辐射发射装置包括光纤连接端口,所述光纤连接端口与所述上连接端口连接,所述光纤连接端口上设置有抛物反射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融睿纳米复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融睿纳米复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96731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不锈钢构件加工用倒角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方便排列的压力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