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检测食品中危害残留物的微阵列芯片有效
申请号: | 202021998105.8 | 申请日: | 2020-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21398649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7 |
发明(设计)人: | 田秀梅;张勋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美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美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558 | 分类号: | G01N33/558;G01N33/543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尹红红 |
地址: | 102100 北京市延庆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食品 危害 残留物 阵列 芯片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检测食品中危害残留物的微阵列芯片,该芯片包括外壳和芯片检测卡,芯片检测卡设置于外壳内;外壳由相互扣合的底板和盖板组成,盖板上设有观察孔和加样孔;芯片检测卡包括依次叠合在底板底面的样品垫、层析膜和吸水纸,层析膜上设有多排平行设置的检测点和一排质控点,每排检测点包被不同危害残留物的包被原,质控点包被抗鼠二抗。该芯片增加了目标物的检测数量,可同时对多种目标物进行检测,提高了检测的便捷性,缩短了检测时间;采用胶体碳作为标记材料,稳定性、灵敏度、对样本的耐受性均较高,并且成本低廉环保。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述微阵列芯片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检测食品中危害残留物的微阵列芯片。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的农产品、水产品、肉制品等不同类型的食品中农药、兽药、重金属及其他有毒物质的残留及污染现象较普遍,不仅直接影响了我国食品的质量安全,而且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食品安全问题成为21世纪消费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开发食品中危害残留物检测的分析测试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仪器检测方法,虽然能够实现危害残留物的检测,然而仪器价格昂贵,需要专门的操作人员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因此不能实现方便快捷的检测需求。免疫学检测技术是基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识别和结合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它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方便快捷、分析容量大、检测成本低、安全可靠等优点,已成为21世纪最具竞争性和挑战性的检测分析技术。目前,应用到食品安全检测中普及最广泛的免疫学方法主要有两种,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免疫层析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所需检测时间较长,也需要专业的操作人员配合;免疫层析分析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成本低廉、适用于大量样本等优势,近年来在现场快速检验领域(POCT)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免疫层析分析方法中,胶体金具有生物兼容性好,不同粒径可呈现不同的颜色,易于通过改性提高信号强度等优势,成为免疫层析分析方法中最常用的标记材料。但是胶体金价格昂贵,批间差异大,对抗体、包被原等材料的要求比较高,且信号较弱,逐渐出现了替代胶体金的其它标记材料。胶体碳是一种纳米材料,经特殊活化处理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作为标记物,在稳定性、灵敏度、检测线性范围、有效期、对样本的耐受性、环保、低成本等方面都超越了胶体金。
目前,常用的免疫层析方法主要用于样本中单一目标物的检测,当需要检测样本中不同的目标物时,需要多个独立的针对不同目标物检测的检测卡。市场上也有在同一个检测卡上同时实现不同目标物检测的检测卡,检测位置一般设置成条带形式,当设置多条检测线时,为了提高检测灵敏度,不同抗体标记的指示材料的使用量也会加大,同时,由于每条检测线的宽度具有一定的要求,检测线的数量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检测线数量越多对检测结果影响越大,因此检测位置的设置方式对检测效果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检测食品中危害残留物的微阵列芯片,将检测设置成点阵的形式,并且使用胶体碳作为标记材料,达到提高检测效果的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检测食品中危害残留物的微阵列芯片,该芯片包括外壳和芯片检测卡,所述芯片检测卡设置于外壳内;所述外壳由相互扣合的底板和盖板组成,所述盖板上设有观察孔和加样孔;所述芯片检测卡包括依次叠合在底板底面的样品垫、层析膜和吸水纸,所述层析膜上设有多排平行设置的检测点和一排质控点,每排检测点包被不同危害残留物的包被原,质控点包被抗鼠二抗。
进一步的,该芯片还包括识别不同危害残留物的抗体修饰的胶体碳。
进一步的,每排检测点和质控点均设置多个平行。
进一步的,所述微阵列芯片设有八排检测点,用于测定八种不同的危害残留物,每排检测点和质控点设置三个平行。
进一步的,所述的层析膜为硝酸纤维素膜或尼龙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美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美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美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美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99810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以收缩的风扇套筒结构
- 下一篇:一种便于连接的预制墙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