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无菌接种装袋制棒机有效
申请号: | 202022008076.2 | 申请日: | 2020-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21226000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1 |
发明(设计)人: | 王连用;周振国;汪永平;王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淄博隆泰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18/22 | 分类号: | A01G18/22;A01G18/5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50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无菌 接种 装袋 制棒机 | ||
自动无菌接种装袋制棒机,该机器主要包括:球阀、密封框架、定量给料机构、料仓、液体菌种喷射管、装袋给料机构、制袋机构、套袋机构、抱筒升降机构、转盘抱筒机构、扎口机、出棒机构、主膜室、副膜室、无菌补风冷却系统、自动灭菌系统,从而可以在无菌的环境中,实现给料、接种、制袋、装袋、扎口、出袋的制棒全过程。并可以给菌袋、钉扣单独灭菌,实现连续生产;本发明结构紧凑、生产效率高、制棒过程全部在无菌的环境下完成,感染几率低,对整个菌菇类人工养殖工艺、工厂化生产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工艺、生产模式;本机器全部运转均由PLC控制,达到自动化生产模式,使用本机器制棒,可以达到降低能源、缩短菌菇生产周期、有效降低劳动强度、降低综合生产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无菌接种装袋制棒机,属于食用菌菌棒生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食用菌生产其缺陷是:基料(用于人工养殖菌菇的培养基)和菌袋(制作菌棒内装培养基的塑料袋)的消毒灭菌是制棒后进行,然后冷却接种,菌棒的灭菌消毒时间要比基料散料灭菌时间长,而且冷却时间也要加长,这样,所需的能耗比散料要大,生产周期长;现有的接种方式为固体点式接种和液体接种孔接种,菌丝的培养生长均为由固体接种点向内部扩散生长或由菌棒中心液体菌种点向外扩散生长,接种根据菌菇的品种不同,菌丝的培养周期也不同,以香菇为例,菌丝培养长满需35天左右时间;综合以上,现菌菇养殖生产工艺生产周期长、效率低、能耗大。
发明内容
根据以上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设计合理、自动化程度高、制棒效率高、菌棒感染几率低、适用于食用菌工厂化菌棒生产的自动无菌接种装袋制棒机。
一种适用于食用菌养殖生产的自动无菌接种装袋制棒机,包括球阀、密封框架、定量给料机构、料仓、液体菌种喷射管、装袋给料机构、制袋机构、套袋机构、抱筒升降机构、转盘抱筒机构、扎口机构、出棒机构、主膜室、副膜室、无菌补风冷却系统、自动灭菌系统;球阀的下方安装定量给料机构,料仓与定量给料机构上下连接,再下方连接的是装袋给料机构,制袋机构在装袋给料机构下方、主膜室的上边,副膜室在主膜室的左侧,套袋机构安装在竖输送料管的侧面,抱筒升降机构安装在竖输送料管的正下方,转盘抱筒机构安装在抱筒升降机构与的出棒机构之间,出棒机构安装在转盘抱筒机构的侧面,与框架连接,出棒机构的正上方是扎口机构,无菌补风冷却系统在密封框架之外,其导风管与主机室连接;自动灭菌系统安装在自动无菌接种装袋制棒机的外围;工作前通过对密封框架内各机构零部件、主膜室、副膜室、定量给料机构内部、料仓内部进行蒸汽压力为0.1MPa,灭菌保压时间45-60min的高温蒸汽湿热灭菌,冷却后由无菌补风冷却系统对机内进行无菌补风,达到机内无菌空气压力保持为正压的环境,实现制棒的全过程在无菌的环境下进行,全部机构的工作运行皆有PLC自动控制。
进一步的,料仓内部、定量给料机构内部、主机室、主膜室、副膜室、袋膜、制袋机构、装袋给料机构内部、液体菌种喷射管、套袋机构、扎口机构、转盘抱筒机构、出棒机构、抱筒升降机构、以及与基料、菌种接触的零部件都在密封的空间内可以实施蒸汽湿热高温灭菌:不与基料接触的零部件做与机器内部与外部密封隔断设计处理,设备外表面及密封门外表面做保温处理。
进一步的,液体菌种喷射管的位置在横输送料管和竖输送料管相交处的正上方。
进一步的,无菌补风冷却系统的方法,机内补风风源来自2个风机,通过机内的换热器,换热器与压缩机组合形成制冷系统,使冷却后的空气温度控制在10至20度之间,冷却空气经由导风管,再经过滤精度为0.01um的除菌滤芯过滤,然后无菌空气进入制棒机内部进行补风增压。
进一步的,设有2个膜室,即主膜室和副膜室,主膜室设有主膜室密封口,副膜室设有副膜室密封口,2个膜室可以单独进行高温蒸汽湿热灭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淄博隆泰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淄博隆泰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00807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