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抗震型建筑桩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2022028795.0 | 申请日: | 2020-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386790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3 |
发明(设计)人: | 张万辉;张满祖;张晓雷;屈天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佩庆;丁伏容;闫志勇 |
主分类号: | E02D27/34 | 分类号: | E02D27/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50000 河北省石家***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震 建筑 组件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抗震型建筑桩组件,涉及建筑桩技术领域,包括外柱,所述外柱内部套接有内柱,且内柱与外柱之间连接有数对弹簧,所述内柱外侧活动套接有数组活动环。本实用新型通过外柱与内柱对主体结构进行支撑,并通过阻尼杆与阻尼套筒配合对内柱的水平位移进行限制,当地震发生时通过弹簧、阻尼杆及阻尼套筒对纵波进行缓冲,外柱通过弹性变形进行缓冲,防止突然的剧烈剪力导致建筑桩断裂;且当地震发生后,地表及地基发生破裂,支撑力减弱后,通过注浆软管向隔膜内部注入速干水泥等材料,再由隔膜与外柱之间形成的空腔,对注浆孔增加注浆压力,使浆液涌入建筑桩底部岩层裂隙,通过混凝土进行临时固结,为人员救援及物资抢救提供时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桩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抗震型建筑桩组件。
背景技术
地基是指建筑物下面支撑基础的土体或岩体,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多起由地震造成的灾害,造成大量建筑损坏,地震会产生横波与纵波,对地基进行震动,从而导致建筑损坏。
现有建筑桩多为钢筋砼柱体结构,通过提高配筋率增加抗震的效果有限,仅能应对微弱的震动,且当地震发生后,建筑处于危险期,随后的余震可能会导致建筑地基坍塌,无法进行有效的补救,无法延长物资及人员的抢救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现有建筑桩应对地震能力弱、主震后无法增强余震对抗能力的问题,提供一种抗震型建筑桩组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抗震型建筑桩组件,包括外柱,所述外柱内部套接有内柱,且内柱与外柱之间连接有数对弹簧,所述内柱外侧活动套接有数组活动环,且活动环外侧设置有四组阻尼套筒,所述外柱内壁设置有数组活动套接于与阻尼套筒内部的阻尼杆,且阻尼杆与阻尼套筒之间连接有阻尼波纹,所述内柱外侧套接有与外柱内壁相连的隔膜,且内柱外侧设置有四组与隔膜连通的注浆软管,所述外柱底部连通有数组注浆孔,且外柱底部设置有保护盘。
优选地,每对所述弹簧由四根弹簧组成。
优选地,所述隔膜设置有四组与注浆软管连接的对接口。
优选地,所述隔膜为聚酯纤维材料,且隔膜与内柱之间连接有滑动环。
优选地,所述保护盘顶部设置有延伸至外柱内部的连接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外柱与内柱对主体结构进行支撑,并通过阻尼杆与阻尼套筒配合对内柱的水平位移进行限制,当地震发生时通过弹簧、阻尼杆及阻尼套筒对纵波进行缓冲,外柱通过弹性变形进行缓冲,防止突然的剧烈剪力导致建筑桩断裂;且当地震发生后,地表及地基发生破裂,支撑力减弱后,通过注浆软管向隔膜内部注入速干水泥等材料,再由隔膜与外柱之间形成的空腔,对注浆孔增加注浆压力,使浆液涌入建筑桩底部岩层裂隙,通过混凝土进行临时固结,为人员救援及物资抢救提供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侧剖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剖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A细节示意图。
图中:1、外柱;2、内柱;3、弹簧;4、阻尼套筒;5、阻尼杆;6、阻尼波纹;7、活动环;8、连接杆;9、保护盘;10、注浆孔;11、隔膜;12、注浆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佩庆;丁伏容;闫志勇,未经赵佩庆;丁伏容;闫志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02879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薄膜纵向拉伸比调节结构
- 下一篇:一种犁刀式混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