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机器人干涉区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2041938.1 | 申请日: | 2020-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418726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4 |
发明(设计)人: | 于宁;李永强;韦军;孙国林;张鸿儒;韩胜利;杨宇;杨广新;谷年令;冯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J19/06 | 分类号: | B25J19/06;B23K37/00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郭佳宁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器人 干涉 控制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机器人干涉区控制装置;包括机器人行走滑台,还包括第一检测开关单元、第二检测开关单元和安全光栅,其中安全光栅垂直于机器人行走滑台放置,第一检测开关单元、第二检测开关单元分别固定在安全光栅左右两侧的机器人行走滑台上;能够识别跨安全区工作的机器人的具体位置,从而能够使跨区域的机器人在发生故障的安全区内停止运行,同时也给在其他未发生故障的安全区内正常工作的机器人是否继续运行提供依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机器人干涉区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在机器人焊装自动生产线中,使用安全光栅对机器人焊装自动生产线进行安全分区已经普遍应用。具体形式为:在机器人焊装自动生产线内安装多对光栅,将生产线划分为多个安全区域,每个安全区域相互独立,当生产线故障时只有相应的安全区域停止,其他区域继续运行。
在现有的机器人焊装自动线中,安装多对光栅,将生产线划分为多个安全区域,当一个安全区域故障时,其他安全区域正常运行。当发生故障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的隔离光栅信号OFF时,未发生故障的区域自动线才停止,从而提高生产线可动率。
但是,这种传统的机器人焊装自动线安全分区存在一个问题:一个机器人跨越两个安全区工作,无法分辨机器人在哪个安全区内,所以无论哪个安全区出现故障,该机器人都停止工作。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器人干涉区控制装置,本实用新型能够识别跨安全区工作的机器人的具体位置,从而能够给跨区域的机器人在发生故障的安全区内是否需要停止运行提供依据,同时也给在其他未发生故障的安全区内正常工作的机器人是否继续运行提供依据。
一种机器人干涉区控制装置,包括机器人行走滑台2,还包括第一检测开关单元3、第二检测开关单元4和安全光栅5,其中安全光栅5垂直于机器人行走滑台2放置,第一检测开关单元3、第二检测开关单元4分别固定在安全光栅5左右两侧的机器人行走滑台2上。
所述安全光栅5发射的光束位于机器人行走滑台2的工作区域分界线上,安全光栅5发射光束的左侧为机器人工作的一个区域,安全光栅5发射光束的右侧为机器人工作的另一个区域。
所述的第二检测开关单元4和第一检测开关单元3分别固定在机器人行走滑台2的前后两端,且第一检测开关单元3位于安全光栅5发射光束左侧的机器人工作区域,第二检测开关单元4位于安全光栅5发射光束右侧的机器人工作区域。
所述第一检测开关单元3与安全光栅5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或者等于机器人底座的长度。
所述第二检测开关单元4与安全光栅5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或者等于机器人底座的长度。
所述的第一检测开关单元3与第二检测开关单元4之间的水平距离小于或者等于机器人底座的长度。
所述的第一检测开关单元3和第二检测开关单元4均是由若干个检测开关组成,每相邻两个检测开关之间均为信号连接,且每相邻两个检测开关之间的间距均小于机器人行走滑台2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施方便,成本低,利于推广应用。
2、本实用新型在达到安全防护标准的同时,识别跨区域机器人工作位置,提高跨区域机器人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04193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