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泥水分流双污泥反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2052041.9 | 申请日: | 2020-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377148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赵焱;高新磊;庞维海;尹大强;谭奇峰;孙铎;陆斌;谢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粤海水务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水资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王锦霞 |
地址: | 518018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泥水 分流 污泥 反应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泥水分流双污泥反应装置,包括污泥吸附区、沉淀区、接触氧化区、反硝化区、出水区,所述污泥吸附区设有进水管,所述污泥吸附区与沉淀区连通,所述沉淀区底部设有与反硝化区连通的污泥超越管、沉淀区上部与接触氧化区连通,接触氧化区上部与反硝化区连通,所述反硝化区与出水区连通,所述出水区底部与污泥吸附区连通且所述出水区连接有出水管。本实用新型污泥进行两次泥水分离,第一次泥水分离得到的活性污泥作为反硝化区的碳源,可有效节省系统碳源消耗;且吸附、沉淀、硝化、反硝化结构紧凑,各区相互独立、互不干涉,操作简单、投资及运行费用较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泥水分流双污泥反应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我国很多地区的城镇污水厂,其进水碳氮比偏低,在低碳氮比的情况下,氮很难被有效去除。为了实现更好的脱氮效果,污水厂大多采用补充外来碳源的办法来升级城镇污水处理厂,其药剂和碳源的增加会大大提高运营成本。当前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多采用厌氧/缺氧/好氧的传统的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硝化菌、反硝化菌、聚磷菌等各种微生物菌群混合在一起,一起经历厌氧/缺氧/好氧。其次,反硝化菌与聚磷菌、硝化菌在生化过程中存在碳源竞争,尤其是在碳源不足的情况下,使得污水经过处理后出水中的氮、磷的含量不能同时达到国家的排放标准。
中国专利201810422079.5-一种基于DEAMOX技术改良A2NSBR双污泥反硝化脱氮除磷工艺的装置和方法、中国专利201610125677.7-一种基于在线控制的AAONAO连续流双污泥反硝化深度脱氮除磷装置及工艺、及中国专利201610617883.X-一种六箱一体化双污泥反硝化除磷系统及工艺等公布的连续流双污泥系统,或池体分割复杂,往往需要设置中间水箱或调节池,操控繁琐,且操作过程需要自动控制系统。中国专利201920274263.X-一种双污泥污水处理系统采用膜将不同类型的泥分开,虽然能有效实现不同污泥的分离,但由于控制膜污染的能耗高,且管路系统复杂,投资及运行费用亦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泥水分流双污泥反应装置,可充分利用污水原有碳源进行反硝化脱氮,可有效节省系统碳源消耗。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泥水分流双污泥反应装置,包括污泥吸附区、沉淀区、接触氧化区、反硝化区、出水区,所述污泥吸附区设有进水管,所述污泥吸附区与沉淀区连通,所述沉淀区底部设有与反硝化区连通的污泥超越管、沉淀区顶部与接触氧化区连通,接触氧化区顶部与反硝化区连通,所述反硝化区与出水区连通,所述出水区底部与污泥吸附区连通且所述出水区连接有出水管。
本实用新型的泥水分流双污泥反应装置,原水由进水管进入污泥吸附区,在污泥吸附区,来自出水区的污泥与原水充分混合,原水中部分溶解态及大部分颗粒态碳源被污泥吸收或吸附,然后流入至沉淀区;在沉淀区,活性污泥下沉并流动至反硝化区,不带泥的清水由沉淀区上部进入接触氧化区;在接触氧化区,清水中的氨氮及有机氮被硝化成硝态氮后进入反硝化区;在反硝化区,清水与活性污泥再次混合,利用在污泥吸附区吸附的有机物作为碳源,进行反硝化脱氮,脱氮之后的水进入出水区;在出水区,污泥沉淀并回流至污泥吸附区,出水由出水管排出。本发明充分利用污水中原有碳源,有效节省系统碳源消耗;且硝化与反硝化独立运行,工作过程互不干涉。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管设于污泥吸附区的上部,所述污泥吸附区内部设有第一潜水搅拌器,所述污泥吸附区侧部设有与沉淀区连通的过水孔。
进一步地,所述污泥超越管倾斜穿过接触氧化区,污泥超越管的一端与沉淀区连通、另一端与反硝化区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沉淀区与接触氧化区的连通处设有液位调节堰,所述过水孔的高度介于污泥超越管一端的高度及液位调节堰高度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粤海水务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水资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粤海水务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水资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05204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工业废弃物再生资源回收装置
- 下一篇:一种绑带式组合便携餐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