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单元式变频器蒸发冷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2061858.2 | 申请日: | 2020-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278644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3 |
发明(设计)人: | 刘作坤;贾媛媛;杜建华;韩勇敢;范旭庚;吕冬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谊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7 | 代理人: | 刘月娥 |
地址: | 10004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单元 变频器 蒸发 冷却 装置 | ||
一种单元式变频器蒸发冷却装置,属于变频器技术领域。包括变频器(10)、冷却单元(20)、风机(30);冷却单元(20)位于变频器(10)内,风机(30)位于变频器(10)内的上部,产生自下而上集中的风路;冷却单元(20)包括冷凝器(21)、出气管(22)、回液管(23)、蒸发箱(24)、载板(25)、蒸发冷却介质(26)、功率器件及其他发热部件(27)。优点在于,既能避免变频器功率器件频频出现过热,导致设备跳闸而影响生产稳定运行的问题,又能提高系统的冷却效果,降低系统的建设成本、用电成本和维护难度,优化系统的整体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变频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提供了一种单元式变频器蒸发冷却装置,采用蒸发冷却自循环系统的变频器冷却装置,在夏日满负荷运行情况下,功率器件频频出现过热,导致设备跳闸现象,提出一种以蒸发冷却为主,风冷为辅的变频器新型冷却方式。
背景技术
电厂中存在大量的风机及泵类设备,这类机械均采用50Hz交流电动机驱动,用档板、阀门等方法实现物理量的控制,造成了大量的损耗。为了达到节能目的,电厂中目前普遍采用变频器控制这类设备,节能率通常都在20%以上。
由于变频器集中使用,运行中经常出现不能满足负载要求,而超负荷运行的情况,尤其是在夏季,变频器的功率器件频繁过热、过负荷报警,导致设备跳闸现象,影响生产稳定运行。因此,解决变频器散热问题,成为保障设备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环节。针对变频器功率器件的冷却方式应运而生。国内外功率器件的常用冷却方法包括:空调冷却技术、风道冷却技术、空-水冷却技术和水-水冷却技术等。
1、空调冷却技术主要是为高压变频器提供一个固定的具有隔热保温效果的房间,根据高压变频器的发热量和房间面积大小计算出空调的制冷量,从而配备一定数量的空调。空调配置情况与变频器发热量、房屋空间大小有关,运行成本很高,不适用于大功率变频器
2、风道冷却技术在功率单元内部安装风机,对功率单元进行散热,同时在柜顶安装风机将热风抽出高压变频器柜外,由于功率单元内部的热风被带走,使其进风处的柜体内形成强力负压,柜外冷风大量进入高压变频气内,通过功率单元风道对单元散热器进行冷却。室内产生负压环境,灰尘易进入,对使用场所要求高,维护工作量大,冷却效果一般。
3、空-水冷却技术是将变频器的热风通过风道直接通过空冷装置进行热交换,由冷却水直接将变频器散失的热量带走,经过降温的冷风排回至室内,属于空气间接冷却,冷却效果与变频器表面积有关,冷却效果在超大功率变频器表现较差,设备运行噪音高,冷却用水量大,运行成本相对较高。
4、水-水冷却技术是冷却水(纯水-去离子水)在主循环泵的驱动下,沿管道以恒定的流速通过功率单元散热器,连续不断地带出热量;冷却水升温后沿主管回路进入换热器设备进行热量交换;换热后的冷却水回流至主循环泵的进口,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冷却系统,初始设备投资高,设备损坏对变频器影响大,国内工艺技术不成熟。
蒸发冷却作为一种高效冷却技术,它通过冷却介质蒸发时的汽化潜热来带走发热体的热量,使其降温。运行时,发热体将热量传递给蒸发冷却介质,蒸发冷却介质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达到一定压力下的饱和温度时,开始沸腾,介质汽化吸热,汽化后的介质蒸汽在冷凝器进行二次冷却,介质蒸汽被冷却为液体,回到冷却系统中,继续循环,形成密闭式无泵自循环系统。对比空-水冷却技术,蒸发冷却技术除了显著提升冷却效果,同时减少系统及其运营成本。对比水-水冷却技术,蒸发冷却技术的优势为内循环结构简单免维护,介质对变频器影响小,经济性优势显著。蒸发冷却技术换热效率高,温度分布均匀,循环系统工作压力低,系统可靠性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单元式变频器蒸发冷却装置,将自循环蒸发冷却系统小型化,针对变频器单元布置冷却装置,既能避免变频器功率器件频频出现过热,导致设备跳闸而影响生产稳定运行的问题,又能提高系统的冷却效果,降低系统的用电成本和维护难度,优化系统的整体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06185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压印转辊试平调衡用工装
- 下一篇:一种新型DTU模块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