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陡边坡联合支护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2065497.9 | 申请日: | 2020-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320417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4 |
发明(设计)人: | 肖亮;刘森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地质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20 | 分类号: | E02D17/20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汇致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64 | 代理人: | 韩晓银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陡边坡 联合 支护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陡边坡联合支护结构,包括坡体、壕沟和钢管桩,所述坡体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多个混泥土墙,且坡体底端的一侧设置有壕沟,所述坡体的一侧设置有路面,所述坡体顶端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多个钢管桩,且钢管桩的一侧设置有锚固件,所述钢管桩的外部活动连接有活动套,且活动套的一侧活动连接有花篮螺丝。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钢管桩的外部活动连接的活动套,活动套可以在钢管桩上进行滑动,当活动套滑动到合适位置后,可以在固定螺母内部转动限位螺栓,使限位螺栓可以在固定螺母内部移动,并挤压钢管桩实现固定,且花篮螺丝的两侧的连接环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转动进行调节,则可以使钢管桩与锚固件适用于不同土坡进行使用,提高了其适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边坡支护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陡边坡联合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地区对于交通的便利度要求越来越高,进而在山区或者丘陵地区建造了大量的铁路、高速路、隧道等交通设施,高陡边坡成为威胁道路安全运转的棘手问题,因此需要设立边坡支护结构,现有的陡边坡联合支护结构,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问题如下所述:
1、现有的陡边坡联合支护结构,在使用过程中,支护效果不佳,会持续发生变形;
2、现有的陡边坡联合支护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稳定性较差,容易受到泥石流等冲击损坏;
3、现有的陡边坡联合支护结构,在使用过程中,适用性较低,不能适用于不同土坡进行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陡边坡联合支护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支护效果不佳,稳定性较差,适用性较低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陡边坡联合支护结构,包括坡体、壕沟、路面和钢管桩,所述坡体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多个混泥土墙,且坡体底端的一侧设置有壕沟,所述坡体的一侧设置有路面,且坡体顶端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锚索框格梁,所述坡体顶端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多个钢管桩,且钢管桩的一侧设置有锚固件,所述钢管桩的外部活动连接有活动套,且活动套的一侧活动连接有花篮螺丝。
优选的,所述钢管桩外部的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固定块,且固定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卡钩,所述固定块的两侧皆固定连接有钢索。
优选的,所述活动套一侧的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二卡钩,且第二卡钩与第一卡钩大小一致。
优选的,所述活动套外部两侧的中间位置皆固定连接有固定螺母,且固定螺母的内部活动连接有限位螺栓。
优选的,所述花篮螺丝内部的两侧皆活动连接有螺旋杆,且花篮螺丝两侧的中间位置皆固定连接有螺旋套。
优选的,所述螺旋套的内部设置有内螺纹,且螺旋杆的外部设置有与螺旋套内螺纹匹配的外螺纹。
优选的,所述螺旋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环,且连接环的内径大小与第二卡钩与第一卡钩的外径大小相匹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该种陡边坡联合支护结构,通过在坡体的顶端设置的钢管桩,在变形土体区域上方竖直插设多个钢管桩,并使钢管桩的下端部插入至土体的稳定基岩内,对土体变形区域上方的边坡土体起临时支撑作用,再通过在土体变形区域上方的稳定基岩内插设多个锚固件,通过锚固件对钢管桩进行拉锚加固,花篮螺丝对相邻两个钢管桩进行拉紧,从而便于相互连接的两个钢管桩之间载荷的传递,使得钢管桩对未变形的土体进行支护,以尽可能避免在下方土体进行永久支护工程时,上方未变形的土体再次发生坍塌,待临时支护结构完成后,再对土体变形区域进行削坡满载,随后在清除后的土体区域浇筑锚锚索框格梁进行永久支护,进一步尽可能防止了高陡土体继续变形的可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地质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四川省地质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06549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限制水平管道三向热位移的限位支架
- 下一篇:一种变速器壳体的过油口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