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油井硫化氢井底处理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2076778.4 | 申请日: | 2020-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314444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发明(设计)人: | 袁长忠;王冠;张守献;岳胜辉;于丹丹;冯逸茹;潘永强;徐鹏;徐闯;曹功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43/38 | 分类号: | E21B43/38;E21B43/22;E21B37/06;E21B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世誉鑫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68 | 代理人: | 郭官厚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井 硫化氢 井底 处理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油田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井硫化氢井底处理的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空气配注单元、活性反应单元和检测控制单元;所述的空气配注单元通过毛细管与活性反应单元相连接,并向活性反应单元提供空气;所述的检测控制单元检测油管取样口中硫化氢的含量,并根据检测到硫化氢的含量控制空气配注单元的空气供给量。本实用新型将硫化氢的处理节点设置在井底,实现了源头治理,减少了设备占地;采用廉价的空气作为脱硫介质,以催化剂作助剂,脱硫速率高,处理成本低,无污染。同时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安全可靠,操作、管理和维护简便的优点,因此具有广泛的现场推广与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油田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井硫化氢井底处理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稠油热采和注水开发的进行,胜利油田出现了大量高含硫化氢的油井,据统计,硫化氢含量超过安全临界浓度的油井有1500多口,个别油井硫化氢含量高达50000mg/m3,硫化氢不仅是一种剧毒气体,对生产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存在严重的威胁,另外还是一种强腐蚀性气体,易对井筒设备造成严重的腐蚀而引发重大的安全事故,因此迫切需要处理。
按照源头治理的原则,目前对油井硫化氢的处理主要采用套管加药和井口脱硫设备处理两种方式。(1)套管加药处理,主要是利用计量泵向油井套管中滴加液体脱硫剂,脱硫剂经油套环空中的液柱扩散至井底,与采出液中的硫化氢反应,将其转化为稳定的硫化物的方法。该方法虽然较为简单,但受环空液柱高(1000m左右)、体积大(一般10-20m3),脱硫剂加药量相对少(100L/d),井筒扩散速度慢等因素的影响,存在见效慢和加药量与治理效果对应性差的问题。对于一般的油井,从套管加药开始到井口见效,至少需要2周左右的时间。(2)井口脱硫设备处理,是在井口安装脱硫装置,将伴生气(或油井采出液)进行脱硫处理,然后再输送至计量间,与其他不含硫化氢的采出液和伴生气混合后输送至联合站。该方法见效快,通常到计量间便可实现达标处理,但无法实现对井筒管柱和油井操作人员的保护,仅属于前端治理,非源头治理。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见效快、对应性好的源头治理方式。
CN107913648A公开了一种用于油井硫化氢处理的高压管道气液反应器及其处理方法,所述的反应器由供气单元、溶气混合反应单元和自动控制单元组成;供气单元与溶气混合反应单元相连接,并为溶气混合反应单元提供所需的氧气,自动控制单元检测溶气混合反应单元中各节点硫化氢含量和溶解氧含量,同时控制溶气混合单元各节点的氧气的供给量。本实用新型采用管道式反应器,设备紧凑,占地面积小;自动化程度高,维护方便;在高压下进行处理,无硫化氢气体的减压释放和增压外输过程,能耗低;采用多级供气,气体分布均匀,溶气效率高,气体利用率高,处理效果好,硫化氢去除率达99.5%以上。
CN108708690A公开了一种油井硫化氢自动检测和智能加药处理的装置,该装置由检测单元、加药单元和PLC控制器组成,检测单元和加药单元分别安装在油井套管两端的套管闸阀上,PLC控制器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分别与检测单元和加药单元相连接。本实用新型采用旋流和搅拌加热两级气液分离的工艺,能有效地将液体中溶解的硫化氢气体分离出来,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硫化氢气体检测的准确性,硫化氢的检测误差降低了20~35%;实现了脱硫剂投加量的自动和准确地调整,处理后油井硫化氢气体含量达到0.5mg/m3以下,完全满足油井硫化氢安全生产浓度要求,处理效果良好。
上述实用新型均为井口硫化氢处理,是在井口安装脱硫装置,将伴生气(或油井采出液)进行脱硫处理,然后再输送至计量间,与其他不含硫化氢的采出液和伴生气混合后输送至联合站,但无法实现对井筒管柱和油井操作人员的保护,仅属于前端治理,非源头治理。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07677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智能磁控车
- 下一篇:一种人造革防毛刺打孔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