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手机无线充接收线圈有效
申请号: | 202022087986.4 | 申请日: | 2020-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318391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发明(设计)人: | 何桂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金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27/28 | 分类号: | H01F27/28;H01F27/29;H01F38/14;H01F27/08;H02J50/1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创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67 | 代理人: | 秦伟华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石碣***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手机 无线 接收 线圈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无线充电技术的手机无线充接收线圈,包括无线充接收线圈本体、控制模块和锂电池,无线充接收线圈本体在内端和外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接入点和第四接入点,无线充接收线圈本体中间段分别设置有第二接入点、第三接入点和第五接入点,锂电池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二安装板,无线充接收线圈本体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和第一安装板背侧面四个拐角处均嵌入安装有吸铁石,第二安装板和第一安装板背侧面的中心处均嵌入安装有石墨烯薄膜。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五个接入点,将一个线圈划分为不多个同匝数的线圈,更加灵活;本实用新型通过吸铁石安装在手机内,便于安装和拆卸。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具体是手机无线充接收线圈。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源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可分为小功率无线充电和大功率无线充电两种方式。小功率无线充电常采用电磁感应式,如对手机充电的Qi方式,但中兴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方式采用感应式。大功率无线充电常采用谐振式由供电设备将能量传送至用电的装置,该装置使用接收到的能量对电池充电,并同时供其本身运作之用。无线充电包括无线充接收线圈和无线充发射线圈,无线充发射线圈安装在充电器内部,无线充接收线圈安装在手机等用电设备内部。
现有的无线充电技术虽然比有线充电方便,但是因为线圈有一定的电阻,因此传输效率略低,功率损耗大,而且无线充接收线圈一般是固定安装在用电设备的内部,维修时不容易拆卸,人们在充电过程中经常避免不了玩手机,因此无线充接收线圈容易发热,尤其是夏天,线圈和电池过热很容易造成事故。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手机无线充接收线圈,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手机无线充接收线圈,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手机无线充接收线圈,包括无线充接收线圈本体、控制模块和锂电池,所述无线充接收线圈本体在内端和外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接入点和第四接入点,所述无线充接收线圈本体中间段分别设置有第二接入点、第三接入点和第五接入点,所述第一接入点电性连接有第一导线,所述第一导线远离第一接入点的一端与锂电池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接入点、第三接入点、第四接入点和第五接入点分别电性连接有第二导线、第三导线、第六导线和第八导线,所述第二导线、第三导线、第六导线和第八导线远离无线充接收线圈本体的一端均与继电器模块电性连接,所述继电器模块电性连接有第五导线和第四导线,所述第五导线和第四导线远离继电器模块的一端分别与锂电池和控制模块电性连接,所述锂电池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二安装板,所述无线充接收线圈本体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和第一安装板背侧面四个拐角处均嵌入安装有吸铁石,所述第二安装板和第一安装板背侧面的中心处均嵌入安装有石墨烯薄膜。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锂电池设置有正极端和负极端,所述第一导线远离第一接入点的一端通过正极端与锂电池电性连接,所述第五导线远离继电器模块的一端通过负极端与锂电池电性连接,五个接入点将一个线圈划分为不多个同匝数的线圈,改变接入点便能改变接入线圈的匝数,更加灵活。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继电器模块为集成电路继电器,所述继电器模块设置有四组触点,所述继电器模块的四组触点分别与第二导线、第三导线、第六导线和第八导线电性连接,集成电路继电器所占体积更小,节省空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安装板和第一安装板均为导热硅胶安装板,能起到很好地散热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安装板和第一安装板背侧面均贯穿设置有散热孔,起到散热的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无线充接收线圈本体包括两根漆包线,两根所述漆包线相互缠绕,减轻集肤效应,减少发热量。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接入点和第二接入点之间、第二接入点和第三接入点之间、第三接入点和第五接入点之间均相隔两匝漆包线,均匀分出不同匝数的线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金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金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08798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