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敏二氧化碳浓度监测探头有效
申请号: | 202022113570.5 | 申请日: | 2020-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309161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发明(设计)人: | 郝旺林;薛瑞婷;李栋;尹鸿飞;李军;苏娟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吕梁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G01N1/2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宋秀珍 |
地址: | 033000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氧化碳 浓度 监测 探头 | ||
提供一种高敏二氧化碳浓度监测探头,包括CO2浓度探测器,CO2浓度探测器连接三通管一个出气口,三通管另一个出气口连接气泵入口,气泵出口连接第一柔性伸缩管一端;第一柔性伸缩管另一端插入待检测容器内;三通管的入气口连接延长管道Ⅰ一端;延长管道Ⅰ另一端伸入待检测容器内;伸入待检测容器内的延长管道管口连接铰接的第一、第二刚性入气管单元一端;第一、第二刚性入气管单元通过第二柔性伸缩管转接连通,第一、第二刚性入气管单元另一端正对气流方向设置。本实用新型有效解决了CO2浓度的实时高效高敏监测技术问题,探头监测口始终正对气流方向设置,从而实现更加灵敏、快速、精确的CO2浓度监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高敏二氧化碳浓度监测探头。
背景技术
目前,能实现二氧化碳浓度监测的探头结构设计中,普遍采用伸入待检测容器管道内的插入式针管直探头实现CO2浓度的实时监测。弊端在于:首先,只有当直管探头内完全充盈待测气体时,才能更加有效地监测气体浓度状态;这种被动式的气体浓度监测方式,效率低,灵敏度有限;其次,监测探头检测端无法针对管道内气体流向实现适应性的调节,因此无法最快最有效地捕捉到气体的实时浓度变化;对此,现提出如下改进技术方案,实现更加灵敏、精确、快速的CO2浓度监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高敏二氧化碳浓度监测探头,首先,采用气泵与待检测容器建立主动气流循环,使探头监测口主动抽吸待测气体,实现待测气体的主动吸入式检测,从而提高检测精度;其次,通过在探头监测口的管道设计为铰接结构,以随时根据气流方向调节探头监测测口的气流方向,使得监测口始终正对气流方向设置,从而实现更加灵敏、快速、精确的CO2浓度监测。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高敏二氧化碳浓度监测探头,包括CO2 浓度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CO2浓度探测器的检测口连接三通管一个出气口,所述三通管的另一个出气口连接气泵入口,所述气泵出口连接第一柔性伸缩管一端;所述第一柔性伸缩管另一端插入待检测容器内;所述三通管的入气口连接延长管道Ⅰ一端;所述延长管道Ⅰ另一端伸入待检测容器内;伸入待检测容器内的另一端的延长管道管口连接第一刚性入气管单元一端;所述第一刚性入气管单元另一端管口封闭且管口封闭端Ⅰ通过铰接件可调夹角地铰接第二刚性入气管单元的一端管口封闭端Ⅱ;所述第二刚性入气管单元另一端管口端的中心轴线与待检测容器容器内气体流向相互平行;靠近封闭端Ⅰ和封闭端Ⅱ的第一、第二刚性入气管单元管体侧壁分别制有连接各自管道内腔的转接管接头;第一、第二刚性入气管单元的转接管接头之间通过第二柔性伸缩管转接连通。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为实现浓度超标后的自动报警功能:所述 CO2浓度探测器包括CO2浓度传感器,所述CO2浓度传感器输出端连接控制器输入端,所述控制器输出端连接报警器。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为方便延长管道Ⅰ便捷拆卸更换第一二刚性入气管单元:所述延长管道Ⅰ管口通过制有的螺纹旋合适配连接第一刚性入气管单元。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为方便根据异形的待检测容器的外形布置相应管道,以便连接气泵的三通管朝待检测容器回气:所述三通管的另一个出气口通过延长管道Ⅱ连接气泵入口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为有效固定高敏二氧化碳浓度监测探头:所述延长管道Ⅰ、所述延长管道Ⅱ管体分别固定安装固定盘所述固定盘用于固定高敏二氧化碳浓度监测探头。
上述实施例中,进一步地:为方便管道布置回气:所述延长管道Ⅰ、延长管道Ⅱ至少具有一个L型结构。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为采用较为简单的结构实现第一、第二刚性入气管单元的铰接:所述封闭端Ⅰ和所述封闭端Ⅱ分别制有Y型铰接结构,所述Y型铰接结构分别制有一对销轴安装孔,所述销轴安装孔安装销轴,所述第二刚性入气管单元相对第一刚性入气管单元绕销轴旋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吕梁学院,未经吕梁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11357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