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抗感染关节占位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22116432.2 | 申请日: | 2020-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348956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张贤祚;朱晨;尚希福;金贤胜;李国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2/38 | 分类号: | A61F2/38;A61F2/30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长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9 | 代理人: | 叶美琴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感染 关节 占位 | ||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抗感染关节占位器,包括股骨接合元件和胫骨接合元件;股骨接合元件呈弧形结构且其中部开设有间隙,股骨接合元件外侧位于间隙两侧位置设有曲率为R1的第一摩擦面,股骨接合元件内侧位于间隙两侧位置设有曲率为R2的第一固定面;胫骨接合元件顶端设有向上延伸并插入股骨接合元件的间隙内的凸起柱,胫骨接合元件底端设有向下延伸的固定柱;胫骨接合元件顶端位于凸起柱两侧位置设有曲率为R3的第二摩擦面;胫骨接合元件底端设有第二固定面。本实用新型第一摩擦面、第二摩擦面非柱面或球面,而是仿膝关节曲面,可最大程度的模仿膝关节运动轨迹;高屈曲设计,术后患者可获得更大的膝盖弯曲角度;胫骨近端立柱设计,防脱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感染关节占位器。
背景技术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是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灾难性并发症。据统计,全球范围内假体感染的发生率在1-2%之间,但假体周围感染却是全膝关节置换失败的首要因素(约占到25%的失败病例)。人工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标准治疗方法是采用二期翻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90%的病例获得良好的远期效果。为确保最大程度上无菌且发挥抗生素缓释作用,占位器通常是手术中现场制备的,常见方法包括手工制作和传统模具铸造。
然而现有的占位器的摩擦面(股骨端与胫骨端占位器的接触面)通常为柱面,这样的设计只能实现膝关节绕固定旋转轴的弯曲动作,而难以左右的小幅度摆动,直观的,患者在植入传统占位器后难以左右摆动小腿,只能前后摆动小腿。通常患者在取出植入膝关节假体后,其膝关节的韧带通常都有不同程度的松弛和损伤,由于常用的抗生素骨水泥硬且脆,现有的占位器均无有效的限位设计,患者的大幅度腿部动作都可能导致膝关节脱位,股骨远端向前滑出胫骨平台。并且传统占位器屈曲角度通常较小,只能保证患者小幅度膝关节运动。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抗感染关节占位器。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抗感染关节占位器,包括股骨接合元件和胫骨接合元件;其中:
股骨接合元件呈弧形结构且其中部开设有间隙,股骨接合元件外侧位于间隙两侧位置设有曲率为R1的第一摩擦面,股骨接合元件内侧位于间隙两侧位置设有曲率为R2的第一固定面;
胫骨接合元件顶端设有向上延伸并插入股骨接合元件的间隙内的凸起柱,胫骨接合元件底端设有向下延伸的固定柱;胫骨接合元件顶端位于凸起柱两侧位置设有曲率为R3的第二摩擦面,两个第二摩擦面分别与两个第一摩擦面一一对应;胫骨接合元件底端设有第二固定面。
优选的,股骨接合元件内侧靠近间隙位置设有与凸起柱配合的横梁。
优选的,第一固定面上设有多个第一凸起或多个第一下凹槽。
优选的,多个第一凸起或多个第一下凹槽呈阵列分布。
优选的,第一固定面涂覆有骨水泥层。
优选的,凸起柱具有直角梯形截面,凸起柱的高度为1-4cm。
优选的,第二固定面上设有多个第二凸起或多个第二下凹槽。
优选的,多个第二凸起或多个第二下凹槽呈阵列分布。
优选的,胫骨接合元件内设有一根自凸起柱向固定柱内延伸并贯穿固定柱的克氏针,克氏针位于胫骨接合元件外的长度为1-3cm。
优选的,胫骨接合元件外部可有刻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未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11643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塑料注塑用夹具
- 下一篇:一种通明玻璃管道退火保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