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吹弧式防雷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2142823.1 | 申请日: | 2020-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352070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曹云栋;杨劲;谢伟;王启江;金怀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能大理风力发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T19/04 | 分类号: | H01T19/04;H01T1/08 |
代理公司: | 成都睿道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7 | 代理人: | 周自维 |
地址: | 671000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吹弧式 防雷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雷装置的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的吹弧式防雷装置,包括水平设置的上固定板,设于上固定板下方的下固定板以及设于上固定板与下固定板之间的引弧装置和吹弧装置;引弧装置上端与上固定板可拆卸固定连接,下端与下固定板可拆卸固定连接;吹弧装置上端与上固定板可拆卸固定连接,下端与下固定板可拆卸固定连接;吹弧装置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二连接杆以及多件沿竖直方向依次设于第二连接杆上的第二绝缘子,第二绝缘子内设有吹弧室,吹弧室设有水平的喷气口;吹弧室内设有产气材料。本实用新型的吹弧式防雷装置,不仅能够高效灭弧,而且稳定性高,维护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雷装置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吹弧式防雷装置。
背景技术
输电线路防雷一直都是电力部门防雷工作的重要内容,雷电故障仍然是影响电网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输电线路发生雷击时引起的冲击闪络,导致线路绝缘子闪络,继而产生很大的工频续流,损坏绝缘子串及金具,导致线路事故。但是现目前的并联保护间隙由于没有有效的灭弧能力,不能使得电弧快速熄灭,导致绝缘子串长时间暴露在电弧中,最终导致绝缘子串损坏。而有些防雷装置虽然自带了吹弧装置,但是吹弧效果并不理想;因为为了提高吹弧效果,有些防雷装置就直接外加一个单独的,结构较为复杂的吹弧装置,通过信号接收器来控制吹弧装置喷气进而将电弧吹灭,但是额外增加的带信号接收与处理装置的吹弧装置又为防雷装置增加了不稳定性因素,并且后期维护成本极高。
综上,设计一个不仅具有良好的吹弧效果,并且稳定性更好,维护成本更低的吹弧式防雷装置仍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吹弧式防雷装置,其不仅能够高效灭弧,而且稳定性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吹弧式防雷装置,包括水平设置的上固定板,设于上固定板下方的下固定板以及设于上固定板与下固定板之间的引弧装置和吹弧装置;引弧装置上端与上固定板可拆卸固定连接,下端与下固定板可拆卸固定连接;吹弧装置上端与上固定板可拆卸固定连接,下端与下固定板可拆卸固定连接;吹弧装置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二连接杆以及多件沿竖直方向依次设于第二连接杆上的第二绝缘子,第二绝缘子内设有吹弧室,吹弧室设有水平的喷气口;吹弧室内设有产气材料。
进一步地,吹弧室内设有加热电极,加热电极与产气材料接触。
进一步地,吹弧装置设有一对,一对吹弧装置对称分布于引弧装置两侧。
进一步地,引弧装置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连接杆,设于第一连接杆上端的上电极杆,设于第一连接杆下端的下电极杆以及设于上电极杆与下电极杆之间的多件第一绝缘子;上电极杆与下电极杆平行且水平设置;上电极杆两端的下侧均设有竖直设置的上引弧杆,上引弧杆远离上电极杆的一端固定设有上引弧球;下电极杆的两端的上侧均设有竖直设置的下引弧杆,下引弧杆远离下电极杆的一端设有下引弧球。
进一步地,上电极杆设有一对,一对上电极杆交叉设置;下电极杆设有一对,一对下电极杆交叉设置;一上电极杆与一下电极杆平行。
进一步地,上固定板的下表面用以与电线可拆卸固定连接;下固定板用以与铁塔固定连接;上固定板的上表面设有竖直向上的引雷杆。
进一步地,上电极杆与第一连接杆螺纹连接,下电极杆与第一连接杆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引弧装置与吹弧装置外表面均涂覆有疏水涂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吹弧式防雷装置,通过在引弧装置的旁边单独设置一个可靠性更高,维护成本更低的吹弧装置,能够有效提高防雷装置的吹弧效率,及时避免防雷装置的损坏。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能大理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未经华能大理风力发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14282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麦克纳姆轮的智能移车装置
- 下一篇:一种托盘转向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