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燃料电池超薄双极板及燃料电池堆有效
申请号: | 202022156429.3 | 申请日: | 2020-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340125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发明(设计)人: | 明平文;杨代军;李冰;张存满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8/026 | 分类号: | H01M8/026;H01M8/0263;H01M8/0267;H01M8/04029;H01M8/2457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丁云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料电池 超薄 极板 | ||
1.一种燃料电池超薄双极板,包括阳极板(3)和阴极板(4),所述的阳极板(3)的正面设有燃料气体流道,所述的阴极板(4)的正面设有氧化气体流道,其特征在于,在发电活性区,所述的燃料气体流道包括至少两种不同槽深的沟槽,所述的氧化气体流道包括至少一种槽深的沟槽,在发电活性区,所述的阳极板(3)和阴极板(4)的背面相互扣合时所述的燃料气体流道的沟槽与所述的氧化气体流道的沟槽完全错开,所述的阳极板(3)和阴极板(4)的背面通过分散的导电支撑点形成电接触,两者不相接触的位置形成冷却液流动的空腔,所述的空腔形成不同槽深的冷却液流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料电池超薄双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电支撑点包括水平导电支撑点(3-6)和斜向导电支撑点(3-7),所述的水平导电支撑点(3-6)与双极板(2)整体平面平行,所述的斜向导电支撑点(3-7)与双极板(2)整体平面呈一设定倾斜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燃料电池超薄双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平导电支撑点(3-6)形成于阳极板(3)上部分槽深最大的沟槽底部,该位置处阳极板(3)的沟槽底部与所述的阴极板(4)的背面贴合形成电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燃料电池超薄双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斜向导电支撑点(3-7)形成于阳极板(3)上部分沟槽的侧壁位置处,该位置处阳极板(3)的沟槽侧壁为斜面,对应地,阴极板(4)上设有与之斜率一致的斜面,阴极板(4)和阳极板(3)扣合时,阳极板(3)和阴极板(4)对应位置的斜面相互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料电池超薄双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燃料气体流道包括燃料气体分配区(13)和燃料气体活性区,所述的燃料气体分配区(13)连通燃料气体进气总孔(6)和燃料气体活性区,燃料气体分配区(13)包括设置在阳极板(3)和阴极板(4)之间的燃料气体引导结构以及设置在阳极板(3)正面的燃料气体分配结构(3-5),所述的燃料气体引导结构将燃料气体从燃料气体进气总孔(6)引导至阳极板(3)正面,所述的燃料气体分配结构(3-5)将燃料气体引导结构引出至阳极板(3)正面的燃料气体进行分流并输入至燃料气体活性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燃料电池超薄双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燃料气体引导结构包括设置阳极板(3)和阴极板(4)之间的燃料气体夹层流道以及设置在阳极板(3)上用于将燃料气体引导至阳极板(3)正面的燃料气体引导孔(3-4),所述的燃料气体夹层流道气体输入端连通燃料气体进气总孔(6),燃料气体夹层流道输出端连通所述的燃料气体引导孔(3-4),所述的燃料气体分配结构(3-5)包括多条第一折状弯流道,所述的第一折状弯流道入口对着所述的燃料气体引导孔(3-4)。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料电池超薄双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氧化气体流道包括氧化气体分配区(15)和氧化气体活性区,所述的氧化气体分配区(15)连通氧化气体进气总孔(8)和氧化气体活性区,氧化气体分配区(15)包括设置在阳极板(3)和阴极板(4)之间的氧化气体引导结构以及设置在阴极板(4)正面的氧化气体分配结构(4-5),所述的氧化气体引导结构将氧化气体从氧化气体进气总孔(8)引导至阴极板(4)正面,所述的氧化气体分配结构(4-5)将氧化气体引导结构引出至阴极板(4)正面的氧化气体进行分流并输入至氧化气体活性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燃料电池超薄双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氧化气体引导结构包括设置阳极板(3)和阴极板(4)之间的氧化气体夹层流道以及设置在阴极板(4)上用于将氧化气体引导至阴极板(4)正面的氧化气体引导孔(4-4),所述的氧化气体夹层流道气体输入端连通氧化气体进气总孔(8),氧化料气体夹层流道输出端连通所述的氧化气体引导孔(4-4),所述的氧化气体分配结构(4-5)包括多条第二折状弯流道,所述的第二折状弯流道入口对着所述的氧化气体引导孔(4-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156429.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污水处理微生物发酵导料装置
- 下一篇:一种服装生产用布料放置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