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锅支架组件及红外燃烧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22163370.0 | 申请日: | 2020-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403855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4 |
发明(设计)人: | 刘凯;陈琦;卢华枝;潘叶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帝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C15/10 | 分类号: | F24C15/10;F24C15/34;F23D14/00;F23D14/46;F23L9/00;F23L15/00 |
代理公司: | 中山奇昱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557 | 代理人: | 郑吕凤 |
地址: | 5284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支架 组件 红外 燃烧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锅支架组件及红外燃烧器,所述锅支架组件设有隔热腔和/或空气通道,所述隔热腔位于所述空气通道的上方或下方,所述空气通道贯穿所述锅支架组件的外侧壁和内侧壁,在所述锅支架组件径向方向的内侧壁和/或外侧壁设有气孔,所述气孔连通所述隔热腔。本实用新型的锅支架组件,通过设置隔热腔,降低热量吸收的同时,减少了向下传导的热量,通过设置空气通道,使得流经其的二次空气被预热,实现了提高锅支架组件的热量利用率,进而利于提升红外燃烧器的热效率;另外,通过设置连通隔热腔的气孔,便于隔热腔内的热量与锅支架组件外部大气进行对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灶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锅支架组件及红外燃烧器。
背景技术
红外灶因其烹饪时较好的加热均匀性、其尾气中较低的CO排放以及较高的热效率而在市场受到欢迎,但随着近些年大气式灶具热效率的提升,红外灶在热效率方面已经渐渐失去了优势。
使用带聚热盘结构的锅支架是提高民用燃气具热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红外灶的换热方式以热辐射为主,采用传统的带聚热盘锅支架的方式,提高热效率的效果不及大气灶,红外灶的锅支架温度相比大气灶的锅支架温度更高,锅底向锅支架辐射的热量以及对流换热时锅支架从高温烟气处吸收的热量均更多,而此种较大面积的锅支架加大了热量的散失,限制热效率的提升。因此,如何减少锅支架吸收的热量以及将锅支架本身的热量利用起来,是提高红外燃烧器热效率的有效方法。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锅支架组件,其通过设置隔热腔,降低热量吸收的同时,降低热量向下传导,通过设置空气通道,使得流经其的二次空气被预热,实现了提高锅支架组件的热量利用率,进而利于提升红外燃烧器的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具有该锅支架组件的红外燃烧器。
根据上述提供的一种锅支架组件,其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锅支架组件,所述锅支架组件设有隔热腔和/或空气通道,所述隔热腔位于所述空气通道的上方或下方,所述空气通道贯穿所述锅支架组件的外侧壁和内侧壁,在所述锅支架组件径向方向的内侧壁和/或外侧壁设有气孔,所述气孔连通所述隔热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锅支架组件包括底座和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括聚热盘和至少三个支脚,至少三个所述支脚沿周向方向均匀间隔设置于所述聚热盘的顶面,所述聚热盘连接在所述底座的顶部;在所述聚热盘和所述底座之间形成有所述隔热腔,和/或在所述底座或所述聚热盘上设有所述空气通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座设有朝上开口的上凹槽,所述上凹槽与所述聚热盘的底部共同限定出所述隔热腔;或者,所述聚热盘设有朝下开口的下凹槽,所述下凹槽与所述底座的顶部共同限定出所述隔热腔;或者,所述底座设有朝上开口的上凹槽,所述聚热盘设有朝下开口的下凹槽,所述下凹槽与所述上凹槽配合并且共同限定出所述隔热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座沿周向方向间隔设有若干朝上延伸的凸起,所述凸起抵接所述聚热盘的底部,从而使所述聚热盘与所述底座的配合处形成有间隙H,所述间隙H连通所述隔热腔;或者,所述聚热盘的底部沿周向方向间隔设有若干朝下延伸的凸块,所述凸块抵接所述底座的顶部,从而使所述聚热盘与所述底座的配合处形成有间隙H,所述间隙H连通所述隔热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聚热盘的底部间隔设有若干朝下延伸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伸入到所述上凹槽内并抵接所述上凹槽的底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锅支架组件包括底座和用于支撑锅具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括至少三个支脚,至少三个所述支脚沿周向方向均匀间隔设置于所述底座的顶部,在所述底座上设有贯穿其内外两侧壁的所述空气通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座包括底座本体和复数个支撑脚,复数个所述支撑脚固定连接所述底座本体的底部,在所述底座本体上设有贯穿其内外两侧壁的所述空气通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帝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华帝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16337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