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静电防护的传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22169453.0 | 申请日: | 2020-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309478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发明(设计)人: | 杜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快鱼电子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9/00 | 分类号: | H05K9/00;H05K7/20;H05F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21 | 代理人: | 张彩珍 |
地址: | 100195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静电 防护 传感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静电防护的传感器,包括传感器线路板,所述传感器线路板上设有传感器、电源滤波电容和保护二极管,所述传感器线路板的正面焊接有屏蔽罩,所述屏蔽罩的正面分布多个通孔,所述屏蔽罩通过导线接地。本实用新型在传感器的上方加装屏蔽罩,隔绝传感器与外界的硬接触,所述屏蔽罩通过导线接地,以最快速度释放静电电荷,使传感器不受静电放电影响而损坏,在屏蔽罩的正面密集开孔,不影响传感器正常采集外界大气中的数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静电防护器材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静电防护的传感器。
背景技术
静电是一种处于静止状态的电荷或者说不流动的电荷(流动的电荷就形成了电流)。当电荷聚集在某个物体上或表面时就形成了静电,而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也就是说静电现象也分为两种即正静电和负静电。当正电荷聚集在某个物体上时就形成了正静电,当负电荷聚集在某个物体上时就形成了负静电,但无论是正静电还是负静电,当带静电物体接触零电位物体(接地物体)或与其有电位差的物体时都会发生电荷转移,就是我们日常见到火花-放电现象。例如北方冬天天气干燥,人体容易带上静电,当接触他人或金属导电体时就会出现放电现象。人会有触电的针刺感,夜间能看到火花,这是化纤衣物与人体摩擦人体带上正静电的原因。(有基本物理知识我们就知道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橡胶棒带负电,毛皮带正电)。
静电放电可使器件内部极间电容立即被充到高电压,使得氧化物遭到破坏,以致造成短路、开路、击穿和金属化层的熔融现象。在电子元器件静电损害中,静电放电的损害往往只有10%造成电子元器件当时完全失效,通常表现为短路、开路以及参数的严重变化,超出其额定范围,器件完全丧失了其特定功能;而另外90%会潜伏下来,造成累积效应。
虽然电子产品外部都有金属机箱加以屏蔽,但电子产品根据使用范围和功能上来划分有一些高精密度的传感器往往是需要裸露在机箱外部,以便精准的采集外界大气的温度、湿度、空气中悬浮粒子等。既然是裸露在外部就难免被静电放电击中,当传感器被击中后轻则当场失去作用,重则引起整台设备的损坏报废。
对于传感器的静电防护真是伤透了产品开发工程师的头脑了,有加装玻璃防护罩的但局限于图像传感器是有效的;有把传感器装在金属机箱内部的,在面板上开一小孔使之接触外界大气,旨在利用金属机箱保护传感器,但这种方式会严重影响到传感器采集到的大气数据结果。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静电防护的传感器,在传感器的上方加装屏蔽罩,隔绝传感器与外界的硬接触,所述屏蔽罩通过导线接地,以最快速度释放静电电荷,使传感器不受静电放电影响而损坏,在屏蔽罩的正面密集开孔,不影响传感器正常采集外界大气中的数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静电防护的传感器,包括传感器线路板,所述传感器线路板上设有传感器、电源滤波电容和保护二极管,所述传感器线路板的正面焊接有屏蔽罩,所述屏蔽罩的正面分布多个通孔,所述屏蔽罩通过导线接地。
进一步的,所述屏蔽罩的厚度为0.05毫米~0.3毫米。
进一步的,所述屏蔽罩材料为镀锡钢。
进一步的,所述通孔为四边形通孔、椭圆形通孔、菱形通孔、圆形通孔中的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圆形通孔的直径为0.5毫米~3毫米。
进一步的,所述屏蔽罩上开设通孔的面积不小于10平方毫米。
进一步的,所述传感器线路板上设有焊盘,所述屏蔽罩焊接在该焊盘上,所述焊盘的背面设有接地端子,该接地端子通过导线与金属机箱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传感器线路板上设有冂形镂空结构,所述冂形镂空结构位于所述传感器的外侧。
进一步的,所述屏蔽罩为圆形结构、四边形结构中的一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快鱼电子股份公司,未经北京快鱼电子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16945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