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冷弯成型机轧辊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2022182618.8 | 申请日: | 2020-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388783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6 |
发明(设计)人: | 蒋正贵;蒋正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中孚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7/10 | 分类号: | B21D37/10;B21D5/14 |
代理公司: | 常州信策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52 | 代理人: | 赵凯 |
地址: | 211400 江苏省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成型 轧辊 模具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冷弯成型机轧辊模具,包括机台、轧辊模具和板材导入装置,所述机台上沿工件通过的方向设有多个道次的轧辊模具,每个轧辊模具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辊架,以及活动连接在辊架之间的上轧辊和下轧辊,上轧辊和下轧辊之间为变形层;相邻的轧辊模具之间均设有一个板材导入装置,板材导入装置包括两个导入板,导入板的工作高度与变形层所在高度一致,其前侧边接近前一变形层的输出端,后侧边接近后一变形层的咬入端,前侧边与后侧边之间形成一个扭转曲面,工件从前往后通过扭转曲面进入下一变形层时受压程度逐渐增大;本实用新型能避免因金属板材辊压后出现回弹,在被咬入下一辊压道次时与模具之间产生碰撞损伤的情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冷弯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弯成型机轧辊模具。
背景技术
在冷弯成型过程中,板带由平直状态逐渐成型为最终的形状时由多个道次的轧辊模具旋转轧辊而成的。金属在室温下的冷弯成型会出现回弹,因此板材在经历前一道次的辊压后在进入下一道次之前会有一定程度的回弹,其断面经回弹之后与下一道次的进入角度之间存在一个角度差,如果直接进入下一道次则会同时对板材端部和轧辊模具造成碰撞损伤;在现有技术中为了得到图纸规定的角度,端面一定要过弯一个大于所需形状的角度,以保证辊压后正好回弹至所需要的形状,但是由于回弹量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这种方法难以保证金属回弹的准确性,而且十分依赖操作人员的经验,所以出料的品质是很不稳定的。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弯成型机轧辊模具,其设置了引导装置,能够在金属板材咬入下一道次的轧辊模具之前引导板材克服回弹量稳定要入轧辊之间,在轧辊内稳定受压滑移。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冷弯成型机轧辊模具,包括机台、轧辊模具和板材导入装置,所述机台上沿工件通过的方向设有多个道次的轧辊模具,每个轧辊模具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辊架,以及活动穿插连接在两个辊架之间的上轧辊和下轧辊,上轧辊和下轧辊之间为变形层;前后相邻的轧辊模具之间均设有一个板材导入装置,板材导入装置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导入板,导入板的工作高度与变形层所在高度一致,导入板为向一侧倾斜的曲线板,其前侧边接近前一变形层的输出端,后侧边接近后一变形层的咬入端,前侧边与后侧边之间形成一个扭转曲面,工件从前往后通过扭转曲面进入下一变形层时受压程度逐渐增大。
进一步的,所述板材导入装置还包括底座和两个轴套组件,底座设置在机台上,轴套组件垂直于轧辊模具设置在底座上,相对设置的两个导入板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轴套组件上,轴套组件能够带动导入板相对于底座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轴套组件包括外轴套、轴承和内轴,内轴固定连接在底座上,外轴套通过轴承与内轴转动连接,轴套组件下半部分嵌入底座内部,位于底座内部的外轴套上设有轮齿,两个外轴套之间通过设置在底座内部的齿轮传动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齿轮传动件包括两个完全相同且相对旋转的内齿轮,两个内齿轮分别与两个外轴套啮合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为升降底座,包括基座和升降箱体,基座固定在机台上,升降箱体能够相对于基座上下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滑动连接在机台上,其滑动方向平行于工件移动方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轧辊模具在每两个轧辊道次之间设置了一个板材导入装置,使离开前一道次后出现回弹的板材断口能够重新被整形,在进入后一道次之前恢复到回弹之前的角度,能够有效避免板材断口和轧辊模具之间由于咬入角度不对而产生碰撞和擦伤。
2、在板材导入装置中,底座具有升降功能,轴套组件能够带动导入板转动调节导入角度,底座还能在机台上滑动调整与前后道次轧辊模具之间的距离,多维度的调节功能使板材导入的角度更易调节,导入精确度更高。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冷弯成型机轧辊模具中一个道次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中孚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扬州中孚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18261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