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彩膜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2197463.5 | 申请日: | 2020-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243374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9 |
发明(设计)人: | 李艳虎;徐亮;林信志;郝海燕;王建刚;桑成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和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G06F3/044;H01L27/32 |
代理公司: | 上海隆天律师事务所 31282 | 代理人: | 夏彬 |
地址: | 201506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彩膜触控 显示 面板 显示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彩膜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彩膜触控模组和显示模组,彩膜触控模组的至少一个方向的边框区域设置有触控电极的引线;彩膜触控模组的边框区域和显示模组的边框区域通过胶层粘合;触控电极的引线通过胶层将触控电极的引线引至显示模组的边框区域。本实用新型显示面板的显示模组和触控彩膜模组通过胶层粘合,且胶层将各个触控电极引至显示模组的电子线路层侧,可以将触控驱动电路和显示驱动电路的功能集成到同一驱动电路中,提高驱动电路的集成化,从而减少制程以及实现窄化显示面板的边框,适应显示面板窄边框化的趋势;另外,本申请的显示面板采用无偏光层的结构,大大降低了显示面板的功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面板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彩膜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显示装置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显示技术中,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器具有轻薄、主动发光、响应速度快、可视角大、色域宽、亮度高和功耗低等众多优点,逐渐成为第三代显示技术。
OLED显示面板的结构,主要包括基板基板,以及设置在基板基板上的金属阳极层、有机功能层(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阴极层和封装层等。
目前的OLED叠构中,为实现较佳的对比度以及一体黑效果都会设置偏光层(POL),但是,偏光层本身穿透率较低(仅约为44%),因此,偏光层的设置对OLED的亮度有较大的折损,导致此类OLED的功耗偏高。
彩色滤光片或彩膜(Color Filter)因具有较高的穿透率(约80%)而引起广泛关注,无偏光层(POL Free Solution,PFS)技术可有效地降低OLED 的功耗,但已公开的相关触控解决方案较少。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实用新型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彩膜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该彩膜触控显示面板可以实现窄边框化,同时,具有较低的功耗。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彩膜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彩膜触控模组和显示模组,所述彩膜触控模组包括盖板和所述盖板一侧的显示区域和边框区域,所述彩膜触控模组的显示区域包括:
黑矩阵,设置于所述盖板的一侧;
彩膜层,所述彩膜层包括多个滤光结构,所述滤光结构设置于所述黑矩阵的开口处;
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触控电极且设置于所述黑矩阵背离所述盖板的一侧;所述触控电极在所述盖板上的投影与所述黑矩阵在所述盖板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所述彩膜触控模组的至少一个方向的边框区域设置有所述触控电极的引线;
所述彩膜触控模组的边框区域和所述显示模组的边框区域通过胶层粘合;
通过所述胶层将所述触控电极的引线引至所述显示模组的边框区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示例,所述彩膜触控模组的显示区域还包括平坦层,设置于所述黑矩阵与所述触控电极层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示例,所述触控电极的宽度小于等于所述黑矩阵的宽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示例,所述滤光结构在所述触控电极之间的宽度 K2与所述滤光结构在所述黑矩阵的开口处的宽度K1的差值大于等于 2.0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和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和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19746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温可调式超高温热风炉
- 下一篇:一种火电厂热工保护投退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