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林场造林用挖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2207909.8 | 申请日: | 2020-10-01 |
公开(公告)号: | CN21330618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发明(设计)人: | 孙非;张格;段娜;李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 |
主分类号: | A01C5/04 | 分类号: | A01C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15000 内蒙古自***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林场 造林 挖坑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林场造林设备领域,尤其为一种林场造林用挖坑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圆杆,所述圆杆的外侧滑动连接有工作台,所述机架的后侧顶端固定连接有定位筒,所述工作台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主轴末端固定连接有钻杆,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的机架、工作台、定位筒和延伸杆,这种设置配合机架与圆杆的固定连接、工作台与圆杆的滑动连接和定位筒与延伸杆和第一弹簧的滑动连接,将电机、钻杆固定在工作台上,下压后侧的把手,经圆杆向下滑动,由定位筒内延伸杆拉伸挤压第一弹簧压缩形变,向地面钻入挖坑,不需要造林人员手持挖坑装置,降低了造林人员的劳动强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林场造林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林场造林用挖坑装置。
背景技术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是植被恢复重建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植树造林可以保持水土、固碳释氧、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特别是在一些植被覆盖率低的区域,每逢雨季就会有大量泥沙流入河里,把田地毁坏,把河床填高,把入海口淤塞,危害极大,要抑制水土流失,就必须植树造林,因为树木有像树冠那样庞大的根系,对土壤具有固持作用。
传统的林场造林挖坑装置大多采用铁锹或直接使用钻杆对准地面进行工作。以钻杆为例,这种挖坑方式操作效率低下、方式繁琐,同时还需要造林人员持续拿取钻杆才能够挖取土坑,增加了工作强度,而在使用外置机架时,固定挖坑装置时一般直接放置在林地表面,这种固定方式不够稳固,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林场造林用挖坑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林场造林用挖坑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圆杆,所述圆杆的外侧滑动连接有工作台,所述机架的后侧顶端固定连接有定位筒,所述工作台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主轴末端固定连接有钻杆,所述机架的前侧底端固定连接有底架,所述底架的内侧滑动连接有定位钉,所述定位钉的外侧滑动连接有第二弹簧,且第二弹簧与底架滑动连接,所述定位钉的底端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限位杆,且限位杆与底架滑动连接,所述限位杆的内侧滑动连接有定位杆,且定位杆与底架滑动连接,所述定位杆的外侧滑动连接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中空座,且中空座与底架滑动连接,所述中空座的右侧转动连接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右侧转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内侧螺旋连接有螺纹轴,且螺纹轴与底架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圆杆的个数为两根,且圆杆呈对称设置,所述圆杆的外侧涂有润滑涂层。
优选的,所述定位筒的内侧滑动连接有延伸杆,且延伸杆与工作台转动连接,所述延伸杆的外侧滑动连接有第一弹簧,且第一弹簧与定位筒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限位杆的右侧开始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个数为五个,且限位槽在限位杆的右侧呈均匀设置。
优选的,所述中空座呈圆锥台状设置,且中空座的左侧中心位置开设有圆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的机架、工作台、定位筒和延伸杆,这种设置配合机架与圆杆的固定连接、工作台与圆杆的滑动连接和定位筒与延伸杆和第一弹簧的滑动连接,将电机、钻杆固定在工作台上,下压后侧的把手,经圆杆向下滑动,由定位筒内延伸杆拉伸挤压第一弹簧压缩形变,向地面钻入挖坑,不需要造林人员手持挖坑装置,降低造林人员的劳动强度;
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的定位钉、限位杆、定位杆和中空座,这种设置配合定位钉与底架的滑动连接、限位杆与底架和定位杆的滑动连接和中空座与定位杆的滑动连接,平稳放置机架,踩动定位钉固定再地面内,限位杆向下移动,挤压定位杆挤压第三弹簧压缩形变,收入中空座内,完全钉入后,第三弹簧推动定位杆卡入限位杆上的限位槽内进行固定,这种方式固定十分牢固,避免安全事故的产生。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未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20790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