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工况冷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2208716.4 | 申请日: | 2020-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317858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发明(设计)人: | 闫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0063 | 分类号: | F24F1/0063;F24F1/0073;F24F1/0087;F24F1/0035;F24F13/28;F24F11/64;F24F11/65;F24F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地址: | 10003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工况 冷却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工况冷却系统,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机房制冷产品应用范围窄的问题。该系统包括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内机和蒸发制冷机,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机箱和蒸发器,室内机箱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室内机箱内具有冷却风道,冷却风道的一端连接进风口,另一端连接出风口,蒸发器处于冷却风道中,进风口处设有进风阀;蒸发制冷机采用蒸发冷却原理对空气冷却,蒸发制冷机包括新风进口和新风出口,新风出口与蒸发器下游的冷却风道连通,且新风出口与冷却风道之间串接有新风调节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工况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机房的能耗不断升高,运营商对节能产品的需求日益剧增,在机房制冷方面,目前主要使用氟泵空调和湿膜新风系统。氟泵空调是在原DX(冷风系统)空调基础上新增氟泵循环和压泵循环,氟泵循环和压泵循环是在室外温度低于某一值时,减少甚至取消压缩机运行,实现部分或全部自然冷循环来降低空调运行能耗;湿膜新风系统结构形式相对简单,通过湿膜直接蒸发冷却降温的方式对新风实现降温并直接送入机房。
氟泵空调只有在室外温度较低的情况下才能实现降低能耗,湿膜新风系统在室外温度较高时,其仅靠湿膜直接蒸发冷却降温不足以提供机房所需的冷量;由上述可知,现有的机房制冷产品在使用时受室外温度影响较大,应用范围较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工况冷却系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机房制冷产品应用范围较窄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多工况冷却系统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该多工况冷却系统包括:
空调室外机;
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机箱和蒸发器,室内机箱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室内机箱内具有冷却风道,冷却风道的一端连接进风口,另一端连接出风口,蒸发器处于冷却风道中,进风口处设有进风阀;
蒸发制冷机,蒸发制冷机采用蒸发冷却原理对空气冷却,蒸发制冷机包括新风进口和新风出口,新风出口与蒸发器下游的冷却风道连通,且新风出口与冷却风道之间串接有新风调节阀。
该多工况冷却系统使用时,将空调室内机置于室内,空调室外机和蒸发制冷机置于室外,定义蒸发制冷机通过冷却单元冷却空气,空调室内机正常工作需要配置抽风机,抽风机用于从室内机箱中抽风。该多工况冷却系统中,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外机内的设备形成一个压缩制冷回路(压缩制冷回路中串接有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电子膨胀阀、油气分离器、干燥过滤器、储液器和气液分离器等设备),抽风机启动且打开进风阀时,室内的空气能够在进风口处形成风流并进入冷却风道,风流进入冷却风道后与蒸发器换热降温,再从出风口排出室内机箱,从而对室内环境降温;抽风机启动且打开新风调节阀时,室外的新风能够从新风进口进入蒸发制冷机,若不开启蒸发制冷机中的冷却单元,则新风直接经过蒸发制冷机后进入冷却通道,再从出风口处排出室内机箱,从而对室内环境降温,若开启蒸发制冷机中的冷却单元,则新风从新风进口进入蒸发制冷机后,冷却单元对新风冷却降温,随后新风进入冷却风道,最后从出风口处排出室内机箱,从而对室内环境降温。
由低到高定义四个温度值,分别为第一设定温度值、第二设定温度值、第三设定温度值和第四设定温度值,四个温度值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即可,并非固定不变的值;该多工况冷却系统在使用时,具有五种不同的工作模式,分别为混风工况模式、干工况模式、湿工况模式、湿工况+DX工况模式以及DX工况模式,五种不同的工作模式分别在室外温度不同时启动。
1)混风工况模式:当室外温度低于第一设定温度值时,混风工况模式启动,该模式下,打开新风调节阀和进风阀,关闭蒸发制冷机中的冷却单元和压缩制冷回路,开启抽风机,室外的新风经过蒸发制冷机后进入冷却风道,室内空气在进风口处形成风流并进入冷却风道,室内的风流和室外的新风在冷却风道内混合形成混合风,并从出风口排出。这种模式下,避免了室外的新风因为温度过低而导致进入室内后结露的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20871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拉曼分析样品台旋转扫描结构
- 下一篇:一种可穿戴的帆布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