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灭火电池模组、电池包有效
申请号: | 202022208870.1 | 申请日: | 2020-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327826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发明(设计)人: | 王培为;徐勇;王易玮;许瑞;徐作斌;邱学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汇洋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244 | 分类号: | H01M50/244;H01M50/258;H01M50/204;H01M10/0525;H01M10/613;H01M10/0567;H01M10/6554;H01M10/42;A62C3/16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潘俊达;王滔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灭火 电池 模组 | ||
本实用新型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灭火电池模组,包括:若干电池单元;散热部,与电池单元相连接;燃烧易破损的管道,与散热部连接,管道中流通有用于灭火的冷却液。本实用新型将管道设置为燃烧易破损的材质,当模组内某个电芯起火燃烧时,火焰容易将管道烧毁产生破损,管道中流通的冷却液从破损处流出能够蒸发带走热量并且产生惰性气体进行灭火,以实现电池模组的自动灭火。本实用新型将管道和灭火管道合二为一,能够降低零部件成本,还能节省电池模组内部空间;本实用新型无需设置烟雾感应器、温度感应器和压力传感器以及其他类型传感器,避免了感应器误判的情况发生;还不需要增加额外的主动控制灭火系统,具有成本优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锂离子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灭火电池模组、电池包。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以其特有的性能优势已在便携式电器如手提电脑、摄像机、移动通讯中得到普遍应用,未来将在人造卫星、航空航天和储能方面得到应用。目前开发的大容量锂离子电池已在电动汽车中开始试用,预计将成为21世纪电动汽车的主要动力电源之一。
然而,目前社会上有不少新能源车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生过充、火源、挤压、穿刺、短路等问题会导致电池起火爆炸,只要新能源汽车电池模组中的某节单体电池起火,由于起火时间短,火势大,可能很快让整个电池模组中的锂电池都随之起火。锂电池在燃烧时,会释放出大量的有毒有害的气体,为防止中毒,需要灭火人员戴上防毒面具灭火,灭火要求较高,而且,锂离子电池在灭火后更容易复燃。由于新能源车相比传统汽车更难灭火,为了人身及财产安全考虑,急需一种技术方案以解决电池模组的灭火问题。
现有技术中,在电池模组的内部设置烟雾感应器或温度感应器,当感应器感应到烟雾或者温度超过设定范围时,发出警报,电池管理控制系统控制灭火组件灭火。然而,感应器会存在误判的现象,如温度升高到设定值但是还没有发生起火的时候就发生警报,或者电池已经开始燃烧但是烟雾还没有传递给感应器,后果不堪设想。而且,电池包体积较大,设置多个感应器会增加成本。
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自动灭火电池模组,能够自动灭火,无需使用传感器判断电池是否起火,减少了误判情况的发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灭火电池模组,包括:
若干电池单元;
散热部,与所述电池单元相连接;
燃烧易破损的管道,与所述散热部连接,所述管道中流通有用于灭火的冷却液。
其中,冷却液可设置为液态二氧化碳或其他具有绝缘性能、阻燃效果好、能够产生惰性气体迅速降温的液态物质,以切断电池燃烧条件,迅速灭火。散热部包括设置在任意两相邻电池单元之间的导热连接板,以及与若干导热连接板相连接的散热板,燃烧易破损的管道与散热板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动灭火电池模组的一种改进,所述散热部包括与所述电池单元的极耳连接的散热板。散热部包括液冷板,液冷板与极耳相连接,能够将极耳产生的热量迅速传递给液冷板,这样无需在电池单元之间设置散热片,减轻了电池模组的重量。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动灭火电池模组的一种改进,还包括容纳若干所述电池单元的壳体,所述散热部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散热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或外部。散热部的位置不限,可根据实际应用设置在壳体的内部或外部。其中,壳体包括端板、侧板、底板和顶板中的至少一种形成的容纳部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动灭火电池模组的一种改进,所述管道设置在所述壳体的表面。在实际应用中,如此设置能够使得电池模组的结构更加紧凑,减小电池模组的体积。优选的,管道设置在壳体的外表面,便于维修、拆卸以及更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汇洋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汇洋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20887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PLC模块化实训装置
- 下一篇:双悬浮自校验电子皮带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