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连续油管电动释放短节有效
申请号: | 202022210301.0 | 申请日: | 2020-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242863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9 |
发明(设计)人: | 尹俊禄;兰建平;钟新荣;雷璠;任斌;姚兰;陶长州;刘研言;慕鑫;陈伟;周娟;潘耀瑞;李杉杉;韩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17/06 | 分类号: | E21B17/06 |
代理公司: | 西安吉盛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108 | 代理人: | 张培勋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续 油管 电动 释放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续油管电动释放短节,包括外壳及依次连接在外壳内的电路控制器、电机、机械压力开关、脱接腔,所述电路控制器与电机电信号连接,电机靠近机械压力开关的一端连接有丝杠,机械压力开关中开有通径,机械压力开关上还开有连通外界与通径的压力连通通道,其中外壳上开有与压力连通通道相匹配的孔,丝杠伸入通径中,通径中还设置有密封杆,密封杆堵住压力连通通道,通径另一端连通脱接腔。通过地面电信号驱动电机转动,从而使得密封杆移动,利用外界的压力驱动脱接抓和脱接头松开下井仪器,从而解卡将连续油管提出,避免了投球失败导致油管与下井工具分离失败,从而避免了连续油管变形或断裂的事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连续油管试油气作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连续油管电动释放短节。
背景技术
用连续油管过电缆进行测试及作业过程中,特殊情况时工具下入井内会出现遇卡现象,当上提解卡时如果用力过大会导致连续油管变形、断裂危及作业安全,需要加装释放短节(俗称丢手)来解决本问题。
在无法解卡时通过电信号主动使短节脱手,提出释放短节上部工具含连续油管。释放短节目前设计为,由电机、丝杠、电路控制板、机械压力开关、脱接爪、保护套、脱接头、打捞帽等组成。当仪器井下遇卡时,地面控制切断控制电源使连续油管和仪器之间的连接断开,提出连续油管,下井仪器留在井内方便打捞。但是使用电动释放,电子器件及其他组件较多,任何一个器件遇到问题时,丢手都会失效,给后续打捞造成更大困难。需要一种更加可靠的手段确保安全丢手。
目前常用释放短节为机械液压式。主要有上接头、活塞、剪钉、卡瓦机构、下接头等部分组成。通过投球打压,推动活塞机构,剪短销钉,卡瓦机构分离,从而实现释放脱手。在过电缆的连续油管内投球作业时,连续油管已内穿6mm或更大尺寸的电缆(2寸连续油管内径为45.6mm,投球尺寸为22m),开泵后因流体对电缆的摩擦力会使电缆处于漂浮扭摆状态,随井深加深,电缆逐渐成堆积状态,空间变窄,可能导致球堵塞不能顺利到达丢手球座,从而不能实现憋压,则不能剪切销钉,不能实现卡瓦机构分离。
另外一种释放短节为纯机械式,即不需要投球,通过预装6-8颗销钉(每颗销钉承载能力2-3吨不等,因材质而异)。当现场需要释放时,通过过提连续油管12-24吨,强制剪短销钉来实现分离。但此操作,在大斜度井或长水平段井应用时有一定局限性,因上提时连续油管会上贴井壁,形成的摩阻会影响地面上体力传递到销钉实际作用力大小,即不能达到剪切销钉的吨位。2in 连续油管最大允许过提32吨,若继续过提可能会导致连续油管变形或断裂的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续油管电动释放短节,以分离油管和下井设备,避免投球失败。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的,一种连续油管电动释放短节,包括外壳及依次连接在外壳内的电路控制器、电机、机械压力开关、脱接腔,所述电路控制器与电机电信号连接,电机靠近机械压力开关的一端连接有丝杠,机械压力开关中开有通径,机械压力开关上还开有连通外界与通径的压力连通通道,其中外壳上开有与压力连通通道相匹配的孔,丝杠伸入通径中,通径中还设置有密封杆,密封杆堵住压力连通通道,通径另一端连通脱接腔。
所述密封杆两端连接有密封圈。
所述电路控制器通过电缆与上方管道的电缆接头电连接。
所述电路控制器上方还连接有丝杆,丝杆另一端与电缆接头相接触,电缆缠绕在丝杆上。
所述脱接腔内连接有脱接抓和脱接头,脱接头下方连接下井仪器。
所述电路控制器中还包含遥感模块,用于接收地面的遥感信号。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地面电信号驱动电机转动,从而使得密封杆移动,连通外界和通径,利用外界的压力驱动脱接抓和脱接头松开下井仪器,从而解卡将连续油管提出,避免了投球失败导致油管与下井工具分离失败,无法解卡,从而避免了连续油管变形或断裂的事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21030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360°旋转校直的机构
- 下一篇:一种连续油管井口防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