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防撞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2215346.7 | 申请日: | 2020-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322853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8 |
发明(设计)人: | 王廷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廷刚 |
主分类号: | B60R19/18 | 分类号: | B60R19/1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25 | 代理人: | 田江飞 |
地址: | 730207 甘肃省兰***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防撞装置,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防撞钢梁、第一伸缩梁、第二伸缩梁和滑杆,防撞钢梁的内侧两端焊接有钢角板,防撞钢梁的内侧两端焊接有钢角板,两个钢角板的后端分别焊接有第一伸缩梁和第二伸缩梁,第一伸缩梁和第二伸缩梁之间安装有滑杆,滑杆上滑动设置有两个滑套,第一伸缩梁与靠近其一侧的滑套之间以及第二伸缩梁与靠近其一侧的滑套之间均设置有弹簧。本实用新型第一伸缩梁和第二伸缩梁可根据实际安装环境进行长度调节,满足多种汽车的安装需要,使得本装置适用范围更广,弹簧的设置可在本装置被动撞击或者主动撞击时对撞击产生的冲击力进行缓冲和消减,更好的保护驾乘人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防撞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常使用的代步工具,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家庭购买了汽车,全国汽车保有量逐年递增,这使得原本并不通畅的道路更加拥堵,汽车撞车事故发生的概率也逐渐增加,为了提高行车安全,人们越来越注重汽车的安全防护性能,汽车防撞梁作为汽车的最主要的被动安全防护装置,已成为人们选购汽车过程中重点关注的对象,现有的汽车防撞装置结构简单,仅在汽车车架的前后部设置一层钢架作为防撞装置,在发生撞击事故时,防撞装置仅能通过自身高强度结构与外部硬性碰撞起到防护作用,不具有缓冲效果,车辆内的驾乘人员在撞击的一瞬间颈部及身体很容易因受力过大而产生损伤,严重时可能会撞击到玻璃甚至冲出玻璃,并且现有的汽车防撞装置均是固定焊接在汽车车架上的,防撞装置无法进行伸出长度调节,进而无法应用在不同的车辆上,使用局限性较大,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改进,以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防撞装置,通过设置第一伸缩梁、第二伸缩梁、滑杆、弹簧、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第一伸缩梁和第二伸缩梁可根据安装环境需要进行长度调节,以便于能够满足多种车辆的安装需要,提高本装置的适用范围,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交叉设置布置在滑杆和防撞钢梁之间,当防撞钢梁受到冲击时,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会将受到的冲击力由防撞钢梁传递到滑杆上的滑套上,然后通过滑套压缩两侧的弹簧,利用弹簧受压反弹作用对冲击力进行有效缓冲和削减,进而可避免硬性接触造成驾乘人员身心受到损伤,解决了现有的技术调节不便,适用范围狡窄,并且不具备缓冲效果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汽车防撞装置,包括防撞钢梁、第一伸缩梁、第二伸缩梁、滑杆和防撞橡胶柱,所述防撞钢梁的内侧两端焊接有钢角板,两个所述钢角板的后端分别焊接有第一伸缩梁和第二伸缩梁,所述第一伸缩梁和第二伸缩梁之间安装有滑杆,所述滑杆上滑动设置有两个滑套,所述第一伸缩梁与靠近其一侧的滑套之间以及第二伸缩梁与靠近其一侧的滑套之间均设置有弹簧,并且弹簧套接在滑杆上,所述滑杆与防撞钢梁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交叉设置,并且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相交叉的位置安装有铰接销轴,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通过铰接销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底端与滑杆之间安装有下铰接件,并且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通过下铰接件与滑杆铰接连接,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顶端与防撞钢梁之间安装有上铰接件,并且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通过上铰接件与防撞钢梁铰接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伸缩梁和第二伸缩梁均包括外梁框和内梁框,所述内梁框插接在外梁框内,并且内梁框可相对外梁框滑动,所述内梁框上等间距开设有多个内梁框安装孔,所述外梁框上开设有与内梁框安装孔相匹配的安装孔,所述外梁框的安装孔与内梁框安装孔之间插接有内梁框螺杆,所述内梁框螺杆的一端安装有内梁框螺母,通过设置外梁框和内梁框,可便于对本装置长度进行调节,满足多种车辆的安装需要。
进一步地,所述防撞钢梁的外端面上等间距开设有三个安装槽,三个所述安装槽内安装有防撞橡胶柱,所述防撞橡胶柱的两侧侧边线呈折线形,设置防撞橡胶柱,可在本装置撞击或者被撞的瞬间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从而减少对车辆的冲击力,保护车内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廷刚,未经王廷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21534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