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稳定性的伺服电机固定底座有效
申请号: | 202022222842.5 | 申请日: | 2020-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330515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豪;张以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中菱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5/24 | 分类号: | H02K5/24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任志龙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稳定性 伺服 电机 固定 底座 | ||
本申请涉及一种高稳定性的伺服电机固定底座,涉及发动机固定底座的领域,其包括与电机本体相对固定的底板,还包括与底板相对固定的支撑块,支撑块设置有至少两个通过插接方式与电机本体连接的第一承力件,第一承力件围绕电机本体的输出轴呈圆周分布。第一承力件围绕电机本体的输出轴,并通过插接方式与电机本体连接,电机本体工作时,第一承力件承受电机本体与支撑块之间剪切力,承担电机本体的转矩对底板的影响,进而增强电机本体、支撑块与底板之间的连接强度,且由于第一承力件对电机本体具有定位作用,在电机本体的工作过程中减少由于震动引起的位置偏移。本申请具有提高电机本体工作时的稳定性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发动机固定底座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稳定性的伺服电机固定底座。
背景技术
伺服电机是在伺服系统中一种控制机械元件运转的发动机,可以将电压信号转化为转矩和转速以驱动控制对象,具有可使控制速度、位置准确度高、可靠性高的特点。随着现代工业自动化程度的逐渐提高,伺服电机的应用已经成为工业控制的主流,并且在当代工业设备生产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关技术中,如申请公布号为CN101951103A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大扭矩微型直流永磁同步伺服电机,该专利包括有机壳,机壳内设置有用于产生磁场的定子;定子同轴内嵌转子。该直流伺服电动机在定子磁场的作用下,使转子受到电磁转矩的驱使,带动负载旋转。
市面上的伺服电机通常在底部设置一个底板,伺服电机的一端通过螺丝与底板固定,并且通过底板固定在固定物如机架上。针对上述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当伺服电机进行工作时,通过转矩驱动输出轴和负载发生转动,同时伺服电机的转矩对底板也有力的作用,由于这种伺服电机和底板的连接方式较为简单,会导致伺服电机和底板之间容易发生相对位移,影响伺服电机输出轴位置的准确度,进而降低电机工作时的整体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提高伺服电机工作时的稳定性,本申请提供一种高稳定性的伺服电机固定底座。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高稳定性的伺服电机固定底座,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高稳定性的伺服电机固定底座,包括与电机本体相对固定的底板,还包括与所述底板相对固定的支撑块,所述支撑块设置有至少两个通过插接方式与电机本体连接的第一承力件,所述第一承力件围绕电机本体的输出轴呈圆周分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承力件围绕电机本体的输出轴,并通过插接方式与电机本体连接,电机本体工作时,第一承力件承受电机本体与支撑块之间剪切力,承担电机本体的转矩对底板的部分影响,进而增强电机本体、支撑块与底板之间的连接强度,且由于第一承力件对电机本体具有定位作用,在电机本体的工作过程中减少由于震动引起的位置偏移,进一步提高电机本体工作时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第一承力件包括第一受力部和与电机本体连接的第二受力部,所述支撑块设置供所述第一受力部插接的受力孔,所述受力孔设置有用于阻止所述第一受力部脱离所述受力孔的安装件,所述安装件抵接于所述第一受力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安装第一承力件时,可先通过插接方式使第一受力部与电机本体连接,然后再将第二受力部插进受力孔中,最后安装安装件,使第一承力件固定于电机本体与支撑块之间。
可选的,所述安装件为机米螺丝,所述受力孔的内壁设置有螺纹面,所述机米螺丝螺纹连接于所述受力孔远离电机本体的一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机米螺丝螺纹连接于受力孔内时,阻止第一承力件脱离受力孔,使用者可通过旋拧机米螺丝的方式从受力孔中安装或拆卸机米螺丝,进而完成第一承力件的安装或拆卸。
可选的,所述支撑块设置有用于连接电机本体的锁紧螺丝,以及供所述锁紧螺丝穿设的锁紧孔,所述锁紧螺丝与电机本体可拆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中菱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中菱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22284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