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的中冷系统排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2231008.2 | 申请日: | 2020-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387002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3 |
发明(设计)人: | 邵超;冶金鑫;王江鹏;王超;王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B29/04 | 分类号: | F02B2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宏来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641 | 代理人: | 许振强 |
地址: | 710200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系统 排水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动机的中冷系统排水装置,该装置包括储水空腔和排水基座,所述储水空腔设置于中冷器出气室和/或进气室的底部,所述排水基座固定安装于所述储水空腔的底部,所述排水基座上还安装有排水机构。所述排水机构为膜片式压力开关、外螺纹塞和电磁式排水阀。本实用新型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含湿量较高的废气进入进气系统后在管内形成冷凝水而造成中冷器中积水严重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的中冷系统排水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对汽车的排放水平及经济性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天然气发动机应用于重型卡车领域。在发动机车辆设计中,中冷系统的设计目前还沿用柴油发动机的整车设计规范或遵从主机厂提出的中冷器温升小于某一特定温度的设计思路。
天然气发动机比同排量柴油发动机中冷系统需带走的热量少,增压后的高温空气通过中冷器后,温度迅速下降,空气有可能达到饱和含湿量极限状态,析出冷凝水,此种情况易发生于空气湿度较高的沿海地区,湿度较大雨季等。匹配国五燃气发动机的中冷器积水源于此原因,匹配国六燃气发动机的中冷器积水除此原因外,另外一个原因是含湿量较高的废气进入进气系统形成冷凝水,在此情况下积水更为严重;在流动气体作用下,一些附着于管壁的冷凝水会大量聚集在出气室附近,从而导致积水进入发动机,之后会出现喘振、点火困难、动力不足等故障;在冬季情况下中冷器内部的积水易结冰,从而涨裂散热管,冻死节气门,影响车辆正常运行。
针对国六发动机,因国六发动机曲轴箱废气不可直接排向大气,必须将该废气引向增压器前的进气管内,这部分气体是高温饱和湿蒸汽,与常温空气混合后会也会析出冷凝水。这部分冷凝水会通过中冷器进气室吹打散热管中的紊流片进入出气室,这种情况有可能造成中冷器紊流片损坏,降低中冷器强度,造成中冷器失效。
当然除了燃气发动机所匹配的中冷器外,匹配于其他种类发动机的中冷系统均存在上述的问题,其中燃气发动机因散热量小该问题最为严重,为此,开发一种能解决中冷器内过多积水问题的装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的中冷系统排水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含湿量较高的废气进入进气系统后在管内形成冷凝水而造成中冷器中积水严重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发动机的中冷系统排水装置,该装置包括储水空腔和排水基座,所述储水空腔设置于中冷器出气室和/或进气室的底部,所述排水基座固定安装于所述储水空腔的底部,所述排水基座上还安装有排水机构。
优选的,所述排水基座为内螺纹管件,所述排水机构为外螺纹塞。
优选的,所述内螺纹管件为内嵌式钢丝螺套。
优选的,所述排水机构为膜片式压力开关,所述膜片式压力开关上设置有外螺纹。
优选的,所述排水机构为电磁式排水阀,所述电磁式排水阀还与控制器连接,用于接收控制器发来的通电信号,所述控制器与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电连接,用于接收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发来的进气压力信号和整车速度信号并判断是否输出所述通电信号,当所述进气压力信号为正且所述整车速度信号为0时,所述控制器向电磁式排水阀发出通电信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含湿量较高的废气进入进气系统后在管内形成冷凝水而造成中冷器中积水严重的问题;通过在中冷器的出气室底部设置排水机构,可以将出气室的积水排尽,无残余;通过将排水机构和排水基座设置为螺纹连接件,可方便操作人员手动排水;通过将排水机构设置为膜片式压力开关,可以使得排水机构在出气室内部压力达到一定值时,膜片压力开关打开,从而自动排水;通过将排水机构设置为电磁式排水阀,可以实现在停车状态下的自动排水。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未经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23100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