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2234762.1 | 申请日: | 2020-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409792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胡朝彰;蔡淞贸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7/00 | 分类号: | G02B7/00;G03B5/00;G03B30/00 |
代理公司: |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李琛;黄艳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学 元件 驱动 机构 | ||
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一固定部、一活动部、一第一驱动组件以及一第一支撑组件。活动部连接一光学元件,且可相对固定部运动。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活动部相对固定部运动。活动部经由第一支撑组件可相对固定部在一第一维度上于一第一极限范围内运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更具体地来说,本公开涉及一种电子装置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今许多电子装置(例如相机或智能手机)皆具有照相或录影的功能。然而,当需要将焦距较长的镜头设置于前述电子装置中时,会造成电子装置厚度的增加,不利于电子装置的轻薄化。有鉴于此,如何设计出一种可望远且进光量大的镜头,并且维持电子装置的轻薄化始成为一重要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一固定部、一活动部、一第一驱动组件以及一第一支撑组件。活动部连接一光学元件,且可相对固定部运动。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活动部相对固定部运动。活动部经由第一支撑组件可相对固定部在一第一维度上于一第一极限范围内运动。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光学元件将一光线的一光轴的一行进方向由一第一方向变更为一第二方向。第一、第二方向不平行。第一维度为以一第一转轴为一轴心的一转动。第一支撑组件还包括一第一中间元件、一第二中间元件、一第三中间元件、一第四中间元件、一第四中间元件、一第一支撑元件、一第一承载单元、一第一强化单元、一第一容纳单元、一第二支撑元件、一第二强化单元以及一第二容纳单元。第一中间元件位于固定部与活动部之间。第二中间元件位于固定部与活动部之间。第三中间元件位于固定部与活动部之间。第四中间元件位于固定部与活动部之间。第一支撑元件直接接触第一中间元件,并包括一第一基底。第一承载单元对应第一中间元件,并包括一第一开口。第一强化单元设置于第一基底,并包括一第二表面。第一容纳单元设置于第一基底,并包括一第三表面。第二支撑元件直接接触第一中间元件,并包括一第二基底。第二强化单元设置于第一基底,并包括一第五表面。第二容纳单元设置于第一基底,并包括一第六表面。第一中间元件具有金属材质。第一中间元件具有一球体结构。固定部或活动部可相对第一中间元件运动。第一转轴穿过第一中间元件。第二中间元件具有金属材质。第二中间元件具有一球体结构。固定部或活动部可相对第二中间元件运动。第二中间元件可相对第一中间元件运动。第二中间元件可相对固定部移动。第二中间元件可相对活动部移动。第二中间元件与第一转轴的一最短距离与第一中间元件与第一转轴的一最短距离不同。第二中间元件与第一转轴的最短距离大于第一中间元件与第一转轴的最短距离。固定部或活动部可相对第三中间元件运动。第三中间元件可相对第一中间元件运动。第三中间元件与第一转轴的一最短距离与第一中间元件与第一转轴的最短距离不同。第三中间元件与第一转轴的最短距离大于第一中间元件与第一转轴的最短距离。第三中间元件与第一转轴的最短距离大致等于第二中间元件与第一转轴的最短距离。固定部或活动部可相对第四中间元件运动。第四中间元件可相对第一中间元件运动。第四中间元件与第一转轴的一最短距离与第一中间元件与第一转轴的最短距离不同。第四中间元件与第一转轴的最短距离大于第一中间元件与第一转轴的最短距离。第四中间元件与第一转轴的最短距离大致等于第二中间元件与第一转轴的最短距离。沿着第一转轴方向观察时,第一转轴穿过第二中间元件、第三中间元件及第四中间元件所形成的一三角形。一第一假想平面穿过第二中间元件、第三中间元件及第四中间元件。第一假想平面穿过第一中间元件。在平行于第一转轴的方向上,第一中间元件的一中心与第二中间元件的一中心具有不为零的一间距。在平行于第二转轴的方向上,第四中间元件的一中心与第三中间元件的一中心的一距离大约为零。第一支撑元件直接接触第二中间元件。第一基底具有一第一表面,第一表面与一第二假想平面重叠且平行。第一表面面朝第一中间元件。第一基底具有塑胶材质。第一开口容纳至少部分的第一中间元件。第一开口的一边缘具有一第一强化结构,第一强化结构直接接触第一中间元件。第一强化结构具有一弧形结构或与第一表面不平行且不垂直的一斜面结构。第一承载单元凸出于第一表面。第一中间元件固定地连接第一承载单元。第二表面面朝第二中间元件。第一强化单元的杨氏模数与第一基底的杨氏模数不同。第一强化单元具有金属材质。第二表面与第二假想平面平行。第二表面与第二假想平面重叠。沿着垂直第一转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二中间元件与第二表面不重叠。沿着平行第一转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二中间元件与第二表面至少部分重叠。第二中间元件与第二表面具有不为零的间距。第三表面面朝第二中间元件。第一容纳单元的杨氏模数与第一基底的杨氏模数不同。第一容纳单元具有金属材质。第一容纳单元具有一第二开口,以容纳至少部分第二中间元件。第二开口并未容纳第三中间元件及第四中间元件。第二开口位于第三表面。第二开口的一边缘具有一第二强化结构,第二强化结构直接接触第二中间元件。第二强化结构具有与有一弧形结构或与第三表面不平行且不垂直的一斜面结构。沿着垂直第一转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二中间元件与第三表面至少部分重叠。沿着平行第一转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二中间元件与第三表面至少部分重叠。第二支撑元件直接接触第二中间元件。沿着垂直第一转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一中间元件位于第一支撑元件及第二支撑元件之间。沿着垂直第一转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二中间元件位于第一支撑元件及第二支撑元件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23476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污水处理用的排泥装置
- 下一篇:一种接触器的机械联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