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器官移植用可降解微小血管吻合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22257948.9 | 申请日: | 2020-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407343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李秀忠;范海玉;刘攀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秀忠 |
主分类号: | A61B17/11 | 分类号: | A61B17/1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07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器官移植 降解 微小 血管 吻合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器官移植用可降解微小血管吻合器,包括第一端管,所述第一端管外壁设置有至少六个第一倒刺,所述第一端管的内壁设有至少六个第一倒钩。该器官移植用可降解微小血管吻合器,通过在第一端管的内壁固定连接六个第一倒钩,以及第二端管的内壁固定连接六个第二倒钩,转动第一端管,旋转到一定位置,即可实现第一倒钩勾住第二倒钩,从而连接第一端管和第二端管,更加方便了吻合器的使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器官移植用可降解微小血管吻合器。
背景技术
在微小外科手术中,血管的端端吻合尤其是微小血管吻合是最基本的技术之一,吻合技术及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组织,器官等移植的成败。传统的方法是缝合法最为有效,但是该缝合法的过程复杂,步骤繁琐,操作难度大,手法要求精度高,还要求吻合创伤小,以及缝合过程既准确又迅速,但临床操作中费时费力,为了改变这种手工操作,是医疗器械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各国都在研究一些微小血管的吻合方法,如器械法,激光发,粘合法等。但这些方法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器械使用数量较多,容易引起组织损伤和出血,无法降解需要二次手术取出,通畅率不高,现有的产品器械的部件较多,不便拆卸。
中国已授权实用新型公开(公告)号:CN201775646U中公开的一种器官移植用可降解微小血管吻合器,该器官移植用可降解微小血管吻合器通过在端管外部设置的套筒,以及端管外壁设置的倒刺,可以实现将血管连接起来的效果,但是现有的产品器械的部件较多,不便拆卸。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器官移植用可降解微小血管吻合器,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器官移植用可降解微小血管吻合器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会发生产品器械的部件较多,不便拆卸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器官移植用可降解微小血管吻合器,包括第一端管,所述第一端管外壁设置有至少六个第一倒刺,所述第一端管的内壁设有至少六个第一倒钩,所述第一端管的一侧安装有第二端管,所述第二端管的外壁设置有至少六个第二倒刺,所述第二端管的内壁设有至少六个第二倒钩,所述第二端管的顶内壁设有垫片。
进一步的,至少六个第一倒钩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端管的内壁上。
进一步的,至少六个第二倒钩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端管的内壁上。
进一步的,至少六个第一倒刺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端管的外壁上,且第一倒刺与第一端管的外壁形成-°的夹角。
进一步的,至少六个第二倒刺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端管的外壁上,且第二倒刺与第一端管的外壁形成-°的夹角。
进一步的,所述垫片的外壁固定连接在第二端管的顶内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端管、第一倒刺、第一倒钩、第二端管、第二倒钩、第二倒刺和垫片均由医用抗菌聚乙交酯材料制成。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器官移植用可降解微小血管吻合器,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器官移植用可降解微小血管吻合器,通过在第一端管的内壁固定连接六个第一倒钩,以及第二端管的内壁固定连接六个第二倒钩,转动第一端管,旋转到一定位置,即可实现第一倒钩勾住第二倒钩,从而连接第一端管和第二端管,更加方便了吻合器的使用。
(2)、该器官移植用可降解微小血管吻合器,通过在第二端管的顶内壁设置的垫片,可以通过垫片使第一端管和第二端管的连接的更加牢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器官移植用可降解微小血管吻合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秀忠,未经李秀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25794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