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提液式火炬燃烧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2261318.9 | 申请日: | 2020-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393092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0 |
发明(设计)人: | 高麟;汪旭;李志永;胡申林;李宏东;覃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3D14/28 | 分类号: | F23D14/28;F23D14/46;F23D14/62;F28D20/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7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提液式 火炬 燃烧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提出提液式火炬燃烧系统,包括燃烧器和燃料供应系统,燃料供应系统包括燃料瓶和提液装置,燃烧器包括主燃室、预燃室、复燃结构、加热管路、主燃料管路、预燃料管路和燃料分配器。本实用新型采用具有蓄热助复燃的复燃结构,经过预燃火焰加热后能蓄积热量,当火炬外焰(主火焰)熄灭时,复燃结构利用蓄积热量重新点燃火炬外焰(主火焰),以确保熄火后有效复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提液式火炬燃烧系统,属于手持式火炬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各类大型运动会及庆典活动中,常会需要使用手持式火炬来传递火种,由于传递火种的过程在室外进行,外界环境对火炬燃烧影响很大。目前,国内使用的火炬一般采用气态燃料(如丙烷等),丙烷液体在气瓶中气化,气相丙烷蒸汽提供给火炬燃烧器,在供气过程中气瓶中压力会发生较大变化,供气不稳定,从而造成火炬不能稳定燃烧,再加上天气如风雨、温度等作用,极易造成火炬熄火,无法复燃。特别是在低温下,可能会由于压差使气态燃料喷不出来,造成火炬起动困难,无法顺利点火。
ZL201520064425.9提供了一种抽液式燃烧器,从燃料瓶中直接抽取液态燃料,再经过加热管和气化腔将液态燃料转换为气态燃料,气态燃料经火孔喷出燃烧,抽液式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低温下气态燃料点火困难,但是其液气转换后,燃料直接进行燃烧,稳焰效果差极易熄火,同时燃料燃烧效率不高,会造成积碳和碳烟排放,影响燃烧和污染环境,且在火炬熄火后无法有效复燃。
ZL200710087037.2提供了一种气体火焰稳燃器,采用气态燃料,在较低温度下,燃料存在可能中断供应,结构上采用了主燃室和预燃室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火焰的作用,但主燃火焰熄灭后无法有效复燃,且燃烧效率不高,会造成积碳和碳烟排放,影响燃烧和污染环境。
在火炬燃烧口上方加装金属防风片,在火炬正常燃烧时,加热防风片,当火焰被风熄灭时,利用防风片保持高温再次点燃燃料,起到复燃作用。如CN201020280148.2提供火炬的燃烧装置,在燃烧口上设置有高熔点的金属构件(如:钨丝),火炬在点燃后会一直给钨丝加热,若火焰被风熄灭时,利用高温的钨丝再次点燃燃料。该种形式复燃方式,不易保持高温再次点燃燃料,且若是火炬处于翻转、水平、倒置、跌落等工况时,复燃效果不佳。还有些火炬加装复燃点火器来达到重新点燃火炬的目的,但火炬结构复杂,且点火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能在低温下使用、结构简单、稳焰效果好、不易熄火且能有效复燃的提液式火炬燃烧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提液式火炬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燃烧器和燃料供应系统,燃料供应系统包括燃料瓶和提液装置,所述的燃烧器包括主燃室、预燃室、复燃结构、加热管路、主燃料管路、预燃料管路和燃料分配器,加热管路与燃料供应系统的提液装置连接后,延伸至主燃料管路上方或下方缠绕若干圈后,与燃料分配器入口端连接,燃料分配器出口端至少分为两路,其中一路与主燃料管路连接、一路与预燃料管路连接,主燃料管路向上延伸至主燃室内部,预燃料管路与预燃室底部连接,所述的复燃结构固定安装在主燃料管路下方,其上密布若干火焰传递通道,主燃室火焰经复燃结构上的火焰传递通道及其外周预留空间传火给预燃室,点燃预燃室火焰,预燃室火焰加热复燃结构进行蓄热。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采用具有蓄热助复燃的复燃结构,经过预燃火焰加热后能蓄积热量,当火炬外焰(主火焰)熄灭时,复燃结构利用蓄积热量重新点燃火炬外焰(主火焰),以确保熄火后有效复燃;
(2)本实用新型采用兼具催化燃烧和蓄热助复燃双重功能的复燃结构,一方面复燃结构蓄积热量并对经过的混气进行无焰燃烧,进一步提高复燃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对混气进行催化燃烧,提高燃烧效率与洁净度,降低碳烟等污染物排放,部分消除积碳问题;
(3)本实用新型采用兼具催化燃烧和催化裂解双重功能的加热管路,进一步提高燃烧效率和燃烧洁净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未经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26131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