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池包壳体加强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2285999.2 | 申请日: | 2020-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21327828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发明(设计)人: | 蒋旭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电气集团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249 | 分类号: | H01M50/249;H01M50/233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沈栋栋 |
地址: | 201803 上海市嘉定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壳体 加强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池包壳体加强结构,涉及到电池包技术技术领域,包括用于安装电池包壳体的框架结构,还包括设于框架结构上的若干加强框架,每一加强框架均包括:框架本体,框架本体的上侧的两端向外弯折形成两翻边结构;第一折耳,框架本体的一端设有第一折耳;第二折耳,框架本体的另一端的两侧设有两第二折耳,每一翻边结构、每一第二折耳以及第一折耳上分别设有若干固定孔。其通过增加加强框架,形成横纵交叉的加强效果,同时保留了中央通道可用于布置其他零部件,在安装方式上采用螺接方式,避免了复杂的制造工艺,同时也方便维修拆卸。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电池包技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电池包壳体加强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电池包的电量需求呈现上升趋势,而电芯能量密度的提高趋缓,因此大电量的电池包势必带来重量和体积的上升,对电池包壳体尤其是下壳体的强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大型电池包方案以挤压铝拼焊为主要方案,加强梁通过铝挤压技术与部分壳体底板一起挤出,不同的挤出型材通过搅拌摩擦焊等工艺拼焊成完整的下壳体。此类方案电池包通常仅具有横梁或者纵梁。少数方案兼具横梁与纵梁,则横梁与纵梁之间通常采用焊接等方式连接,形成横纵交叉的加强结构。如图1所示为常见的电池包壳体横梁加强结构。
对于电量较大的电池包,行业内有不少方案选择大模组(例如长度为590mm的标准模组)在箱体内左右对称布置,左右两侧模组中间形成中央通道以布置高低压线束或者液冷管道等部件,加强方案通常为若干横梁加强或者在中央通道布置单纵梁加强。如图2所示为常见的横梁加强的大模组布置方案。
然而,在电池总重量较大的情况下,仅具有横梁或者纵梁的设计可能无法满足电池包的结构强度要求,或者梁数量过多而造成对单一方向空间的过度需求。而横梁纵梁交叉的加强结构,则会挤压高低压线束与液冷管等部件的布置空间,同时也会增加工艺的复杂性,提高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包壳体加强结构,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池包壳体加强结构,包括用于安装电池包壳体的框架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框架结构上的若干加强框架,每一所述加强框架均包括:
框架本体,所述框架本体的上侧的两端向外弯折形成两翻边结构;
第一折耳,所述框架本体的一端设有所述第一折耳;
第二折耳,所述框架本体的另一端的两侧设有两所述第二折耳,每一所述翻边结构、每一所述第二折耳以及所述第一折耳上分别设有若干固定孔。
作为优选,所述框架本体呈上端开口的中空壳体结构。
作为优选,每一所述翻边结构的弯折角度均为90°。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折耳的弯折角度为90°。
作为优选,每一所述第二折耳的弯折角度均为90°。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折耳与每一所述翻边结构平行。
作为优选,每一所述第二折耳与每一所述翻边结构垂直。
作为优选,还包括长螺栓,每一所述固定孔内分别可拆卸地设有一所述长螺栓。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基于横梁加强的电池包壳体方案,提出了一种中央通道加强的方式,通过增加加强框架,形成横纵交叉的加强效果,同时保留了中央通道可用于布置其他零部件,在安装方式上采用螺接方式,避免了复杂的制造工艺,同时也方便维修拆卸。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常见的电池包壳体横梁加强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电气集团电池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电气集团电池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28599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